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罗生门:刘谦换壶、流浪地球和有效市场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02-13 11:50:00

1.webp

题图:罗生门。黑泽明导演作品。

一、刘谦魔术的真与假

今年春晚最热的节目之一想必非刘谦的魔术表演“魔壶”莫属了。相信除夕夜所有在屏幕前观看表演的朋友无不惊呼其神奇技法,并且在想,这样一个小小的壶究竟是如何倒出各种各样的饮品的呢?当大家正在热议此事时,一段动画图片传遍网络。

2.webp

在这段不甚清晰的动画里,疑似刘谦助理为其当众换壶的“事实”却是清晰可见。于是一众网友暴走了,说好的“人格担保没有托儿”呢?

可是又有网友说了,这魔术本就是造假骗你的,魔术师又不是魔法师,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就算动画是真的,通过镜头错位骗过屏幕前的观众,也是没问题的呀。

用遮挡物进行欺骗和用镜头错位进行欺骗,为什么一个会被认为更“真实”而另一个则被鄙夷呢?

一个朴素的理解是,魔术的艺术设定就是借助道具进行欺骗,而摄像机不能被归入“道具”的范畴。另一个可能的理解则是,魔术参与者的角色设定分为魔术师、助手(或者托儿)以及观众,前两者被设定为是知道所谓“真相”的,而后者则应该是前者尽力“欺骗”的。魔术艺术水平的高低,则在于前者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向后者隐藏真相。而在角色设定这件事上,则是不容许有半点儿欺瞒的。

那么,究竟什么设定必须保持真实、什么设定又允许造假,是否有一个标准呢?如果没有标准,又怎能确保每个人都把真和假的边界画到同一条线上呢?

二、流浪地球的褒与贬

3.webp

要说今年春节的院线影片,最刷朋友圈的就是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的《流浪地球》了。刷屏的绝大部分评论都是极尽褒扬之词。隙缝之中,看到一篇仔仔细细把该片批的体无完肤的长篇评论,直指其“不及格”。

看完正反两方观点之后,带娃去了影院。看完之后,主观感觉很简单,适合带孩子看,场面和科幻感很棒,不输美国大片。至于批评观点里所提及的众多细节不尽如人意之处,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除非是极度完美主义人格+有着强烈的价值观并嫉恶如仇+精通宇宙物理学+带着找问题的心态去看。

当然,科幻不是玄幻,需要符合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宇宙学之类的设定。不过,电影本来就是充满着蒙太奇的艺术,电影交代的只是十分之一,剩下十分之九需要观众自行脑补。如果非要脑补一个值得批判的情况,然后再加以批判,就是犯了攻击稻草人的逻辑谬误。

比如有一个批评说,全球人民都要抽签进地下城,凭什么宇航员的老爸,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就可以直接拿到资格,进而上升到说这是中国导演和中国编剧的特权主义思想作祟。但是写剧本不是写法律条文,不可能有时间和篇幅把所有情况都交代一遍,并不能脑补是走了后门,然后批判后门,这是稻草人谬误。

电影中提到抽签问题的有两处,一是说需要抽签,但并没有说“所有人必须抽签,严格没有例外”,二是说每个孩子可以配备一名监护人,所以爷爷陪孙子进地下城也算合情合理。反而“摇号”这种设定挺中国特色,也挺体现人人平等的思想的,从地下城里也有黑帮分子和性工作者的存在可以折射实施这一规则的效果,地球联合政府想必可以预见结果而选择了这一规则,或许也是考虑到这比出价拍卖(市场决定)、考试筛选(智商决定)、名额配给(社会等级决定)等其他规则都要更公平吧?

至于说到走后门,电影中也有个桥段。孩子偷了爷爷的车钥匙偷偷开走了工程车,被警察截获后,爷爷去警察局捞孙子。爷爷试图用一些稀罕物品贿赂看起来脑满肠肥的警察,看这设定警察十有八九会通融吧,结果警察把爷爷也关起来了。从这个桥段可以看出来,所谓特权思想,可能是影评者自己脑补出来的。

那么,既然一部艺术作品充斥着蒙太奇的留白和观众的主观脑补,科幻电影的“真实”(优秀作品)和“不真实”(烂片)之间又如何分野呢?人们又是如何对这一分野达成共识的呢?

三、股票投资和有效市场理论

在投资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假说,或者说理论,叫做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EMH),又叫有效市场理论(Efficient Market Theory),是由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 Fama, 1939-)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

该理论要告诉我们的“真相”很简单,那就是,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有效的多,没有人可以打败市场,即长期稳定地获得超出市场平均投资回报率的投资回报率。

4.webp

著名投资家“股神”巴菲特的搭档、自嘲“并非科班出身”的查理·芒格在一次演讲中吐槽了学院派经济学,其中一条就是对于有效市场理论的指摘。

芒格说,如果根据这种错误的理论进行推理,那么将会得到的结论是,任何公司购买它自己的股票是不正确的。因为按照这种理论的说法,股票的价格是完全有效,不可能有便宜可以占。证明完毕。

芒格还借机讲了一个麦肯锡哥们的笑话。他说到,麦肯锡有个合伙人以前念的商学院把这理论教给他。这位合伙人后来被《华盛顿邮报》聘请为顾问。当时《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价格特别低,就连大猩猩也能算出来每股的价格只有其价值的五分之一。但他对自己在商学院学到的理论深信不疑,认为《华盛顿邮报》不该购买它自己的股票。幸运的是,巴菲特当年是《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成员,他说服董事会回购了超过一半的流通股,这给剩下的股东带来了超过十亿美元的财富。

如果说股票的所谓价值是事实真相的话,那么价格,就是人们对这一事实真相的认知,虽然这一认知常常出现所谓偏差。

但是,真的有所谓价值真相这回事吗?市场价格究竟在多大的有效程度上反映出这一真相呢?

芒格所说的价值真相,是他所信奉的估值方法所给出的“真相”。芒格还说了,比特币就是狗屎,一文不值。

显然,估值方法也是主观产物。那么,又该如何判断一个估值方法比另外一个更好,也就是所谓更接近“真相”呢?

真的有这种判断方法吗?还是说,“真相”就像那个讥讽大数据的笑话所讲的那样,“真相”就像“青少年的性”,每个人都在谈论,却没有人知道怎么做,但每个人都以为别人已经知道了,于是每个人都声称自己也知道了?

四、黑泽明与罗生门

5.webp

1950年出品的《罗生门》日本著名电影大师黑泽明(Akira Kurosawa, 1910-1998)的经典作品。该片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Ryunosuke Akutagawa, 1892-1927)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日本武士和妻子一起在山里走路遇到强盗,强盗杀了武士、奸污了他的妻子,而后法官审讯强盗、妻子、目击者樵夫以及武士本人(借还魂术士之口)听取每个人各不相同的证言,从中折射出所谓真相往往被人心中的利益所扭曲和隐瞒的本质。

无论是刘谦的魔术,流浪地球的科学设定,还是芒格吐槽的有效市场理论,不也都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罗生门么?

黑泽明向每一个《罗生门》的观众提出了一个极其平常,同时却又是极其艰深的哲学命题,那就是,如果你是法官,你有一套标准能够从各个证人各不相同、各有歪曲的证言中还原和判断所谓事实真相吗?

五、康德一锤定音

6.webp

著名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其1781年出版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的第二篇“超验要素”的第二部分“超验逻辑”的第三节“关于将一般逻辑划分为分析的和辩证的”一节中写道:

“有这么一个老问题,人们试图用它把逻辑学家们逼到墙角,使得他们不是求助于可怜的诡辩,就是承认他们的无知,进而承认他们的工作毫无价值。这个问题就是:真相是什么?真相这个词语的定义,即,“认知和被认知物的相符”,是能够就这个问题发问的前提。但是我们渴望知道,在这个问题的答案里,什么是对于每个认知所对应真相的普遍可靠标准。

紧接着康德就给出了他的结论并作了证明。这个结论就是,“就我们认知的本质而言,关于它的真相,是无法要求一个普遍的检测方法的,因为这样的要求就是自相矛盾的”。

正应了易经《系辞》中的那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而康德牛逼的地方在于,他不仅证明了真相无标准,而且他用一本书的篇幅,论证了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绝对性前提下,人类普遍共识是如何达成的。

在康德身后200多年,一个化名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发明了一种更加高效达成人类普遍共识的技术——区块链

作者:刘教链(微信公众号:刘教链,id:jlmooc)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你可能感兴趣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