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前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孔华威:非线性的科技演化规律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03-23 18:02:54

原标题:《火花访谈|前中科院计算所所长:非线性的科技演化规律》

访谈嘉宾:孔华威,起点资本合伙人。孔老师是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起点资本合伙人,IC 咖啡发起人,italk 沙龙创始人。目前关注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众多创业项目。

研究经历

问: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经历以及研究吗?

答:我在计算机领域方向做的就是超级计算,比如曙光机。记得原来的版本都是用 power、IBM 的,等到我们去参与的时候,已经都用 Linux 低档 pc 机来做超算了。我们曾经叫它网格计算,有段时间网格计算在全球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但现在不为人所知了。

后来我们去做各种新型的计算架构,主要的商业行为仍是超算,即 HPC,曙光机就是干这个,我们的主要聚焦点放在软件上面。当初还把我们的成果做了个公司,叫织女星网格技术有限公司,但没有成功。我们曾经还用 P2P 的 computing,做了一个直播平台,内容是教学用的。

这些项目都是从科研延伸出来,后来就完全进入商业了。从曙光然后到上海来做技术转移,基本上都是商业行为,最近又变成了投资行为。

问:您为什么要从学术变成商业,然后再转变成投资呢?

答:我们之前中科院计算所的李国杰院士,他有一个说法叫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国家的战略目标,立地就是和产业结合。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中科院计算所里的如联想、曙光等,这些公司本身就是商业化的。所以到现在为止,学术和商业之间实际上只是两张皮的关系。

我一直用一种完全线性的思路,从研究到开发,再到最后的产品市场化,使它们之间可以线性、平滑的过渡。但实际上你会发现,联想也好,曙光也好,后面的龙芯以及现在的寒武纪,这些公司都是从我们计算所体系里出来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的过渡都不是平滑的。

所以,你不可能因为拥有某一项技术,就能发展成一个大公司,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当时是想做技术转移,但技术转移本身就是一个线性思维,如果把技术转移到主流经济进行合作,又不是非常现实,所以说最后干脆去做投资了。这也是一个无奈的过程,现在看来资本还是关键。

问:如果您有更好的技术,为什么不可能和主流经济合作?

答:因为和主流经济合作的方式,并不怎么适用于一些新出现的产业。比如说电子商务,这是因为技术本身发展所带来的新产业,不太可能通过改造旧产业实现,所以技术转移这种说法有问题。

我们原来在做超算时,想能不能和创汽合作,然后把整个汽车设计全部改造成为用数字化,我们甚至在十年前就提出用 VR 来设计模拟,但实际上并不现实。因为现在发现,技术转移是按部就班有它的惯性的,反而最有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像特斯拉这样的新型汽车公司。

所以说通过和主流经济合作,做技术转移进行赋能,从某种意义上是有点一厢情愿的。大部分新物种的出现,都是先从资本驱动,然后倒逼原来的物种死掉。或者说,只有物种在被倒逼的情况下,它的改进才有可能。就像在支付宝出现之前,你告诉银行这个技术让它们来做,也是很难做出来的。

问:那现在转到资本领域之后,您觉得难点是在什么地方呢?

答:转到资本领域之后,我会开始想真正驱动经济发展的是什么东西?这一点我也是最近才慢慢认识到。真正驱动经济的尽管是技术,但实际上技术更像是一个发动机,如果没有汽油还是无法前进的。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想真正对经济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有贡献,离不开三条线:一是文化,二是技术,三就是金融。

金融这条线可能是一直隐在后面的,尤其在我们中国,可能普遍认为金融是比较虚的东西。但实际上,金融才是真正的驱动选择:它选择哪个技术是可以冒出来,或者哪个技术可以成为普及,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些不是由人类来选择的,而是由资本来选择的。实际上你去翻阅整个人类历史,在这一方面可以发现很多案例。

这是前年真正接触到这些东西后,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有点晚。我是一开始先学的物理,然后去做计算机技术,最后转向资本,但实际上人生的安排应该倒过来:应该先学金融,然后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学技术,最后如果你想对人类基础做一些研究,或者希望往诺贝尔奖去走的时候,可以再去选择数理化。但这些在我们当时的年代是倒过来的,那时候都是先学数理化,然后慢慢搞技术,可最后的结果还是又回到了经济领域。

所以在我看来,这种逻辑实际上是非常浪费的,因为金融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比如说理财,实际小学毕业就够了;然后去做量化,可能就要研究稍微深入一点,这个时候你可以再去学个技术;最后去做一些模型,那时候可能是学数学物理的人去做模型。

我觉得如果想教育一个未来的人才,应该是倒过来去教育,至少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先金融,或者说一些原理性的东西。

投资见解

问:您在投资时对未来判断是怎样呢?这个判断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答:因为我们这些人都是经历过公司的,所以基本上对公司本身有一定的理解。比如我在曙光做过一年多营销,对整个市场的感觉是有的。另外一个是我们天然是做 IT 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做 TMT 来选择。

基本逻辑也蛮简单,一个是收入曲线,另一个是成本曲线。收入曲线一开始很缓慢,之后就是呈指数增长;成本曲线是一开始很陡,后来非常缓慢,这两条曲线的交叉点,就是你的盈亏平衡点。

所以依据这两条曲线,我们在找项目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标准。至于投 ABC 轮的时候,早期的项目很难在曲线上观察出来,并且这两个曲线是相悖的。比如说阿里的云计算,它的收入基本上是没有,但是需要付出很多成本,所以这个时候这条曲线就是一塌糊涂。但你怎么能从一段 0 到 1 的曲线中判断出未来的趋势,这个确实是需要有一点点眼光的,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最终一个决定因素是团队本身的能量,看它学习能力多强?所以我认为,这个曲线一开始不是画出来,你必须慢慢自己体会到。

对于成本曲线,很多懂技术的人比较清楚,就是一切要用工具来做,而不是以招人为核心,这个是极客创业的时候我最不担心的事情。因为他肯定会上软件、上平台干,不像传统的企业,觉得我招一批牛人就可以了。我觉得当公司在四处挖牛人的时候,它基本上就已经进入衰退期了,因为它试图通过挖人来解决公司的问题。

至于收入曲线,会更难一点,因为存在竞争。就算你的用户量会增长,增长以后再收费,但对不起,中间随时会有程咬金会杀出来。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结合两条曲线一起来找,有的人一条曲线已经比较清楚了,那么我们就帮他慢慢打造另一条曲线。

问:那您现在应该很清楚,这种科技趋势发展?

答:我以前说过算力驱动,或者说机器人自主,其实就是计算,带宽和存储这三个东西,然后再加一个人类。人类给它提供一些算法模型,它最后就会慢慢自主:自主的计算,自主的搭网,自主的赋能。现在至少已经可以看出这个趋势了,像编程,文档处理,包括海报制作等自主机器的出现。这些事情可以不需要人干,机器慢慢会自主学习,像谷歌就是在努力发展这些东西。

问:您在投资项目的时候,觉得哪些东西最重要?

答:早期项目就是看团队,但团队里面也有两个指标。第一个就是团队最好有三个人,能够非常好的互补,或者可以互相吵架的。这种关系非常好,叫创业团队的关系。第二个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什么也不懂,但这个团队快速学习能力要比所有别的团队快。我们去年投的时候也有一两个项目,最后复盘的时候,发觉真正的障碍就是学习能力。也可以说这个团队能不能接受新的东西,或者说能够快速做,敢于试错。但是试错能力挺难发掘的,因为没法测试,很多项目都是投进去以后,才能知道他们有没有试错能力。

问:如果您去研究病毒的话,您最想研究什么?它的增长秩序吗 ?

答:持续性和可传播性。我们现在会去投一些项目,看它们是否有病毒这种特征,以及这个特征是否能够持续,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去年投了一个做二手书的项目,它就没有这种传播特征,所以现在帮他们做一个改进,设计传播特征,看是否可以通过拉人产生累积效应,类似于拼多多这种。

这种模式我认为这是普世的,应该所有的只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都应该有这种特征,没有这种特征就别投了。

问: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基本都在做 QE,其实已经侧面说明了整体实体经济并不是很好。但当 QE 的效果越来越弱的时候,可能用在这些科技上面的钱都会大大减少。作为一个投资人,你有没有想过怎么样去防范?

答:QE 第一个结果就像你刚才说的,每投一分钱,产出的 GDP 都会减少,这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投给一个电视机厂家,产生的东西更少,你还不如投给 AI,VR 这种高科技有想象力的。所以我觉得,QE 肯定会激发 AI 等公司拿钱,并把钱都放到进去。

我觉得 QE 这种方式的出现,确实会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繁荣,但最后这个钱都会大量流转在金融归金融,实体归实体。而且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实体,实体是干嘛的?如果说生产个面包就叫实体,其实就没有意义,这些分类有点意识形态,但我认为没有必要。包括城市、住宅的发展,这类事情可能要重新定义一下,为什么要这样?

未来预测

问:您觉得在未来,人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样呢?

答:人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就是他有所谓的社会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最根本就是贪婪和恐惧,再向前发展一步就是跟风、贪小便宜和虚荣。之前有部电影讲人类的七宗罪,其实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可以利用人性这些弱点来促进网络的发展。

我觉得在网络搭建这一块,就很好的利用了人的特征。比如说一件事情如果想突然传遍全球,在这个过程中人是非常好的传播载体。所以说一个技术的驱动的公司,如果懂得利用人的这种传播特征,很快就可以把曲线拉高。

我觉得让机器来做这些事情,是没有人做的好的,八卦这种传播模式,好像就是人的特征。现在通过微信这种模式,可以把信息迅速传播到社会底层,这个是非常厉害的。我们之前在技术层面是很难传播出去的,但现在利用了人类这种特性,就会非常快。当然这里面是不是又隐含了另外一种新的规律,我不知道。但我认为像比特币一样边传播,边搭建网络这种增长模式,似乎是人或者说病毒特别擅长做的事情。

人其实很像病毒。跟其它动物相比,病毒到哪其它物种就会清算出去,然后呈网络型的扩展或者幂指数的跨扩展。拼多多就是因为人这种占小便宜的心理,网络把它们集合起来,最后呈飞跃式的发展。现在拼多多都已经超过了京东,这是难以想象的,现在它已经蚕食到一线城市了。而且最近会有像 Q 码这种,以前已经被人遗忘的品牌出现,人们以后在拼多多也能拼到这些品牌产品。

所以这个时候可以预测,京东未来会超越,某一天淘宝也有可能被超越。这个曲线是很可怕的,因为它的幂曲线方向是向上拉的,而且跟技术关系也不大。拼多多的技术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它利用了这个曲线和人的特性,把曲线拉起来了,这不是一般竞争者能挡得住的。

问:您觉得十年之后,有什么趋势是肯定会持续下去的?

答:我觉得游戏很可能在未来崛起,甚至我认为将来可能出现 AR 这种网游。现实生活中 VR 是可以的,但我认为 AR 会更好玩,因为它更有触感。但我估计在十年之内把人身体的触感完整的模拟出来,或者说让人穿上件衣服,还是有难度的。

虽然从温度和整个皮肤的面积,很难完整的去模拟,但至少通过一些局部的手势还是可以的,比如眼睛,手脚等。在这个时候做游戏就会很有意思,像头号玩家电影里看到的一样。而且我觉得,头号玩家里面的场景 10 年之内我们肯定做到。

开放问答

问:请推荐一本对您影响最深的书?

答:最近在看王浩写的《逻辑之旅》,还是非常受震撼的,这本书写了哥德尔本身的思想发展。我觉得中国人最好都去看看,可以明白什么叫逻辑,什么叫哲学。

前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孔华威:非线性的科技演化规律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