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文1858星评价
2020-09-17 16:45:30
2019年4月8日,发改委关于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在整个目录中的120页,提到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被列入了淘汰名单。
如果大家有时间把这131页的名单看完,相信大家一定被国家宏观调控的细致入微所震撼。
影响
误导政策:比特币产量即将减半,削减挖矿必然导致中国区的产量下降。抬高价格。所以这样的政策一出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群手里有大量囤积的炒币者利用政府力量,短期压低市场预期收购筹码,远期压低产量,哄抬币价。这拨人误导了政策,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和看涨预期,实在太坏了。昨天消息公布之后,比特币短暂下行,但是成交量激增,大量小白放弃筹码后,被大庄家系数吞掉。比特币抛盘增加但是价格却没有下降,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POW算法被淘汰:挖矿行为多数基于POW算法,POW算法能耗高、效率低,但是却因为高稳定性,为全球性的区块链金融应用所青睐。人人都梦想着能煽动矿场,再造一个比特币。经过本轮政策淘汰,等于关上了后来者的大门,再没有新晋者有足够的算力来挑战比特币了,再也不会有机会出现另一个比特币了,彻底加强和巩固了比特币的垄断属性。这轮操作,是高人中的高人。
打压矿机矿场重新洗牌:从矿工层面上区执行禁止挖矿,这件事情很难,因为如果只有一台矿机放在家里,几乎没人能查得到。但是,矿机厂商和矿场是显而易见杵在那里跑不掉的。有一些人的牌面会被收走,而剩下那些人,就显而易见了。
政府不傻:无非是今天用东风压倒西风,明天又西风压倒东风。上面并不抵制创新,但是抵制混乱。新的技术往往代表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往往代表了新的社会结构,新的社会结构又会产生新的管理形式。所以,要确保技术创新能有序的发展,要确保新的技术有了足够的力量去承载整个社会的转型发展需求之后,再推动起发展。否则,一个不成熟的技术被释放出来,只能破坏不能发展,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们看看商鞅当年写的《驭民五术》就知道,今天的取舍,只是一种平衡。一个意见征求稿,有足足131页的目录,单单只有这句被挑出来,很有意味。
不过,归根结底,对于炒币的韭菜来说,这只是一个财富再分配的游戏而已。
曾经拥有2星评价
2020-09-12 16:47:07
前几天看到新闻说四川省政府开始“引导挖矿企业逐步退出”,被媒体解读为政府对挖矿行业的新一轮监管开始。
政府对于比特币和其它数字货币挖矿的态度,变化过好几次,甚至可以说是反反复复,一会紧一会松。
从最早完全禁止数字货币相关业务,到后来认定比特币为虚拟财产,到后来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要求矿场有序退出,把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再到后来国家层面开始鼓励区块链行业发展又放松过一段时间,再到最近四川省政府的引导挖矿企业退出的新闻。
为什么政府对于挖矿行业的态度如此反复,挖矿行业未来的政策走向如何?我觉得有必要专门来聊一聊。
我就直接先说我的看法吧:从长久来看,国家不太可能支持数字货币挖矿行业的发展,如果能够放松对它的监管,已经叫做网开一面了,挖矿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比特币的定位是数字货币,与央行的法币是有直接竞争关系的,比特币越发展壮大,后续一定会涉及到类似于洗钱、资本外流这一类行为,会给政府监管带来很大的麻烦。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国家对比特币的态度一定是偏负面的,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同时政府并没有有效的办法完全取缔它,所以只能一方面限制它的发展,一方面承认它的存在,并尽量减小它的影响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保是政府工作的新的重点,而在政府和某些人眼中,比特币挖矿是一个严重污染、严重浪费的行业,他们认为挖矿完全是在从事无意义的工作,虽然我们不这么看,但是我们也很难说服他们,所以他们对比特币挖矿的限制会是长期的。
1、有些区块链项目就是离不开挖矿
国家限制挖矿,这是从国家的角度考虑的,但是从区块链项目的发展角度,有些项目却又离不开挖矿。
首先,比特币肯定是离不开挖矿,离不开工作量证明的,这是比特币区别于之前的电子现金的根本所在,无需多言。
除了比特币之外,还有少数区块链项目也是离不开挖矿的。具体是哪些项目呢,凡是涉及到直接点对点交易的项目,最终都离不开工作量证明,也就是离不开挖矿。
所有要想实现直接点对点交易的项目,都必然会采用这个架构。
点对点的交易是最直接的交易,是成本最低、约束最少、效率最高的交易,是真正市场化的交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需求。凡是在没有强有力中心化机构存在的地方,凡是涉及多方不可信主体合作、涉及信息不透明、涉及流程链条过长的地方,都有着很强的这种点对点直接交易的需求,只要有这样的需求,就一定需要工作量证明,需要挖矿。
2、需要挖矿的项目不会太多,新增POW共识类的项目会更少
一方面少数区块链项目离不开工作量证明,离不开挖矿,另一方面国家又限制挖矿,这就会使得挖矿类的项目不会太多,大量的新项目会选择POS、DPOS等其它共识机制。
而且,正如之前所说,采用POW的公链项目本来就不需要很多,如果有大量的公链项目都采用POW确实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而且从生态的角度来说,一种特定的算法下基本上只会有一条链活得最“滋润”,如果几条链的算法相同,那他们之间会有无穷无尽的算力战,直到一方加上各种保护措施为止。
3、纯挖矿模式会变成“计算+挖矿”复合模式
国家一直是支持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的,而且也把它们都列入了“新基建”,但是不支持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挖矿,那么如果我们对挖矿算法做一些调整,使得挖矿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工智能和计算的一部分,是不是就能够起到规避政策风险的作用呢?比如说,我共识机制的设计不以挖矿为主,而是以计算为主,也就是说主业是用来做计算的,挖矿只能是额外附加的效果。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很多企业假借“大数据”、“云计算”的名义来挖矿,之所以说是假借,是因为比特币的挖矿采用的是通用算法,这个算力基本上只能用来挖矿,不能用于做其它社会贡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
但是未来挖矿如果转向专用算法,事情就不一样了。原来是“假计算,真挖矿”,未来有了专用算法之后,专业算法可能与人工智能的某一块结合,这样就会变成“主要是计算,顺便来挖矿”的模式,这个时候区块链所需要的计算过程就是真正的“大数据”、“云计算”,这样不仅能规避政府的监管,甚至还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
我认为这会是未来的趋势:POW共识机制从完全以挖矿为主,变成计算为主、挖矿为辅;通用算法慢慢凋落,专用算法慢慢崛起;边缘计算这些与现实联系更紧密的计算方式会慢慢变成主流。
当然了,当这种采用新模式的挖矿行为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后,也会引发一些新问题。比如如果以计算为主、挖矿为辅,那么可能也就意味着计算的收入可能会超过挖矿的收入,这对于采用工作量机制项目的经济生态是很大的冲击。因为原本挖矿本质就是一种经济上的博弈,通过各方博弈、大量的沉没成本使得能够维持平衡,同时也保证系统安全、不被双花。但是当挖矿本身的利益变小,其它商业方面的利益变大的时候,系统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挖矿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是否会有冲突,这些都是我们后续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