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是比特币令人着迷的一个重要原因,任何人都可以分叉比特币,并宣称分叉出来的是真正的比特币。正是因为比特币的开放性,让这种行为变得一文不值,你可以靠分叉得到自己心中的比特币,却无法分叉出大家心中的比特币。最终,真正的比特币只有一个,就是拥有最广泛共识的那一个。
本文将抛开Craig Steven Wright(中文网络中称其为澳本聪)的个人是非,单从货币性的角度探讨为什么BSV不是真正的比特币。
成为货币的路径
货币并不是某种具象的物品,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可作为交换媒介的商品,所以理论上任何商品都可以成为货币。比如,你也可以用苹果换我手里的梨,但是这种交易只是一种巧合,当我不需要苹果而是需要面包的时候,交易就无法达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货币是指被普遍使用的货币,因此,人们需要找到一种被广泛需求的商品,作为间接交换的媒介。
在没有强制的社会中,一种商品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是自发秩序,需要慢慢演化而来。可以充当交换媒介的商品本身就具备了货币的功能,但一种商品要发展成被普遍使用的货币,往往要拥有一些特别的性质。
一款商品要充当交换媒介,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价值并不局限于使用价值,还可以是收藏价值、观赏价值、炫耀价值、投资价值等等。由于价值是主观的,只要交易对手认为该商品存在价值,便有可能用他手中的商品来交换这件商品。
其次,要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被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需要具备适销性,也就是被更多人需求。通常来说,适销性高的商品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性质形态稳定:可以轻易地保持原本的性质和形态,不易变质、挥发、损坏的商品,可以大大减少储存成本,这种具备价值储存功能的商品更适合充当交换媒介。
易转移、易运输:无论短途还是长途,都可以便捷转移,这可以大大降低交换成本,是能否成为普遍交换媒介的关键。
可分割、且分割后价值不受影响:可分割的商品可以适配更多的交易场景。假设一两白银可以换10个苹果,但是你今天只需要5个苹果,就可以把一两白银块切成一半,以此换来5个苹果。然而,有些商品分割后会损害其价值,比如一件衬衫撕成一半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这就会降低商品的适销性。
当适销性高的商品出现时,人们会倾向于将自己手中的商品交换为适销性高的商品,尽管这款商品可能对自己来说并没有直接价值,但是由于适销性高,便可以在得到该商品后再去市场上交换成自己需要的商品。这种间接交换模式,将适销性高的商品变成了普遍的交换媒介。
一款商品成为交换媒介后,自然也就具备了价值储存的功能。因为你知道其他人愿意用他们手中的商品交换你手中的交换媒介,那你便可以将其他商品都交换成这种交换媒介,将其他商品的价值储存在这种交换媒介中。受此影响,一种商品在成为普遍交换媒介的进程中,其货币价值会慢慢增加,而货币价值与该商品原本的使用价值无关。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商品要成为货币,也就是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需要依次满足如下条件:
商品本身具备一定价值,使其可以被交易。
商品是适销的。这是可以作为间接交换媒介的前提,为大规模使用打下基础。
获得广泛共识。在成为间接交换媒介之后,这种交换媒介需要获得广泛共识,才能被普遍使用。获得广泛共识需要让人们相信这是一种安全稳定的资产,可以储存价值。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很长一段时间。
大规模交换。拥有广泛共识的交换媒介,会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在经济社会中大规模交换。货币之所以是货币,是因为人们相信可以用这种财货交换其他人手中的财货。
以比特币为例,它天生的特质让其拥有极高的适销性,目前的比特币正处于获取广泛共识的阶段,它与一众加密货币的竞争就在于如何获得更大规模的共识。不可否认的是,比特币在目前拥有的共识规模是其他币种无法比拟的,这是由比特币的稳定性、可靠性、发展时长、使用人数等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是相互促进正向循环的,共识规模的扩张速率将会是指数级的。
BSV的路线使其无法成为货币
BSV没有满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bsv路线的出发点是提高网络的交易性能,而没有考虑bsv本身有没有被普遍需求,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如果不首先满足人们的需求,交易性能再高也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根本没人去用。如上文所述,目前加密货币正处在获得共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获得人们的信任,而不是如何让加密货币大规模交换,连共识都没有,何来大规模交换?
需求是自发的,人为创造的需求都是伪需求。BSV的开发者们的确做了一些应用,希望人们积极使用BSV,比如区块链微博、企业上链、小游戏等。但这些应用并没有改变BSV需求的基本面,人们可能会为了尝鲜而去体验这些应用,但有什么理由让用户留下来呢?还记得去年红极一时的子弹短信么?现在有多少人还在用呢?况且区块链的优势从来都不是搭建应用,中心化的应用已经解决了人们的大部分需求,体验也大大优于区块链版本,对区块链来说,应用只是锦上添花,从来都不是核心。真正无法被中心化应用满足的,是一款安全稳定的、抗审查的、被广泛使用的货币。
BSV暂时缺少获得广泛共识的基础。BSV是由BCH分叉而来,而BCH又是由BTC分叉而来,分叉意味着社区分裂,经历两次分叉后,BSV的共识规模已经无法与比特币相提并论。由分叉而来的BSV并没有明显的创新,仅仅通过无限扩大的区块体积来区别于比特币,让人没有理由放弃比特币转向BSV。BSV在发展时长上远远落后于比特币,安全性、稳定性均未得到验证,更加难以获得信任。
BSV不是真正的比特币
比特币的成功依赖共识,而不是名称。人们选择比特币,是因为比特币的诸如安全性、稳定性和抗审查性等一系列特性,而不是因为它叫比特币。
分叉意味着脱离共识,既然脱离了比特币共识,那么无论延续了谁的衣钵,都无法将自己称为真正的比特币,因为原有的比特币共识没有消失,仍然被大部分人维护着。就算已经自证的中本聪站出来分叉,得到的也是分叉币,而不是真正的比特币,何况CSW还是一个无法自证的中本聪。
假设CSW是真正的中本聪,BSV也无法成为真正的比特币。中本聪创造了比特币,但比特币是属于社区的,不是属于中本聪个人的。如果中本聪要分叉,说明中本聪变了,但是原本的比特币共识并没有变,比特币还是比特币。
时至今日,中本聪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比特币共识已经深入人心,中本聪也无法改变。如果只有中本聪才能定义比特币的话,那比特币也就失去了其最宝贵的价值。
BSV的技术路线使其偏离了去中心化货币的初衷,大区块表面上会解决交易拥堵的问题,但是由于区块链网络需要向所有全节点广播交易数据,随着区块数据的累积,大区块方案对网络带宽和数据储存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会使大部分人没有能力运行全节点,导致验证节点中心化的问题,因此偏离了比特币一开始的初衷,即人人都可以方便地运行全节点,从而去检验交易数据,防止交易被篡改。
结语
虽然比特币社区对比特币的共同期望是将其打造成全球货币,比特币也已经在这条路上发展了10年之久,但是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现阶段谈及大规模支付还为时尚早。作为一种非主权货币,要在法币统治的体系下突出重围,获得广泛的共识,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随着共识规模的扩大,比特币的货币价值也会水涨船高,直到未来的某天比特币获得了全球绝对多数人口的共识,其价格也会相对稳定下来,到那时再谈大规模支付也不迟。
比特币是目前市场上仅有的按照货币路径发展,并且已经初具规模的币种。BSV无法按当前的路径发展成货币,但仍然拥有一大批拥趸,只要存在共识就可能存在投资价值,但缺乏差异性和信任基础的资产,无法持续扩大共识规模,必然导致共识无法长期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