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Defi”是“Decentralized Finance”,中文意思是“去中心化金融”的意思。2017年末Fusion(fusion.org)在其官方白皮书中提出的“Crypto Finance”的概念,并开始着力建设数字金融的技术设施,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项目关注这个领域并逐渐演化出”Defi”的概念。而所谓“Defi”,简而言之就是充分的运用区块链技术(包含智能合约,去中心化资产托管等等)将传统金融服务中的所有的“中介”角色全部由代码替代,从而实现金融服务效率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
Defi项目目前分成四大类:
第一类:无中介借贷
Decentralized Loan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可以很方便地拿起手机打理资产,比如支付宝。但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如果把10000元存进余额宝,你一年能获得的收益是240元,但如果通过借呗借10000元,你一年要付出的利息却是1460元左右。这中间的差异就是“中介”在中间获得的收益。那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Defi“!
“Defi“通过建立智能合约的方式,让所有原先中介所做的事情由代码来执行,包括由代码来接受和管理存款,同时也由代码管理抵押并发放贷款,当抵押物的价值发生波动的时候,智能合约还能根据之前的约定,执行代码变现抵押物,并回到智能合约内。而这些代码,得益于区块链技术,他们无法被任何人或机构所控制,或停止,他们只会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方式一直执行下去。
MakerDAO和Compound就是典型的“无中介借贷”。他们的方式是建立一个智能合约管理可供借出的资金池。在美元银行利率以及基本上是零利率的今天,如果你将你手中闲散的经过美国SEC批准合规的10000数字美元投入其中,年化收益可以高达11.26%。当存入的资金量增大时,收益将动态变小,而当借出的金额增大时,收益将动态变大。有意思的是,这个智能合约本身当运行起来了,连开发这个智能合约的项目方都无法进行挪动其中的资金,一切都将完全根据代码执行,而他们自己在上面加上一定百分比的利润作为开发者的收益。
目前这一类也是发展最快,并且在当前的“Defi“中占的比重最大的一类,80亿美元中占到了大约45%。这个占比一方面反映了需求,另一方面”借贷“这种朴实的金融业务也是最能够被大家接受的一类。目前的这35亿美元的借贷规模,相比今天传统金融的借贷规模简直只能算是星星之火。中国的央行已经开始实验数字人民币DECP。
第二类:无托管交易
Decentralized Exchange
众所周知,在我们今天的金融环境里,所有的交易几乎都要经过资产或资金的中心化托管,根本原因在于对手方风险:也就是当你和对方交易时,如何保证你一定能获得你想换取的资产或资金。
股票交易,房产交易,或者任何的OTC(over the counter)交易都是一样。你需要先将你想付出的资产或资金托管给一个机构,你的交易对手方也一样,然后你们进行交易的时候才不用担心对手方的风险。而中心化托管机构在中间收取托管服务费和交易服务费,有的时候在OTC交易中,你需要支付给这个中心化的托管机构的费用高达3%-5%。
而Defi带给我们的无托管交易实际上是由代码(智能合约或分布式密钥控制管理系统,比如Fusion的DCRM)接受你和交易对手方的资产托管,区块链去中心化的代码能够保证双方资产交换是原子化的,当你与交易对手达成交易的时候,你付出你的资产或资金的同时对方的资产或资金也自然到你的账上了。而这种由代码执行的“无托管交易”成本几乎为0。
目前“Defi”的这一类别正在起步阶段。我们认为去中心化交易应当关注链之间和系统之间的无托管去中心化交易,比如运用Fusion的分布式托管技术去实现高效率的低成本,这一块市场巨大,尤其是OTC市场,本身的对手方风险是硬需求,而其本身市场体量又大大超过场内交易市场,发展前景极其惊人。
第三类:可编程的标准化金融衍生品
Decentralized Derivatives
今天我们大家所看到的金融衍生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心化金融机构所设计和发行的。比如银行承兑汇票,债券,保理,期权等等。中心化发行成本高昂不说,而且正是因为这些是由中心化机构所设计和发行的,所以不同机构即使以相同参数发行的金融衍生品仍然无法同质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银行背书的100万人民币2021年1月1日兑付的银行承兑汇票和一个小的地方商业银行背书的同样100万人民币2021年1月1日兑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贴现率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涉及到的发行改金融衍生品的中心化机构的风险等级不同。但其实这两个承兑汇票都是代表着2021年1月1日你将能得到100万人民币。
是否有技术手段让参数完全一致的金融衍生品完全消除掉发行方风险因素而使得完全同质化呢?答案是:有的。
我们只需要通过去中心化的代码,也就是区块链共识代码基于底层资产发行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根据底层资产让代码金融衍生品,如果我们设置的参数一致,那我们不同人产生的金融衍生品就没有任何差别。
这一大类市场潜力巨大,我们都知道金融衍生品的体量事实上大过货币市场好多倍,在这种类型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技术的加持下,不仅使得金融衍生品本身可以互联互通,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本中心化机构发行金融衍生品服务于实体业务的成本(事实上在区块链上以底层资产发行这种承兑汇票成本几乎为0),也大大缩短了发行时间(大约降到了秒级)。
第四类:金融流程自动化
FINANCIAL PROCESS AUTOMATION
自从有了计算机技术以来,越来越多的东西被数字化,同时各种流程被自动化,比如办公自动化,供应链自动化。但一直以来金融这种东西无法被完全自动化。根本原因就是信任问题,你怎么能接受自己的钱被其他人掌控而自动转走呢?即使在某些业务场景需要这种高效率的自动化,我们也需要中心化机构来保证资金的安全。
比如物流行业。许多物流公司在最后一公里都是外包的,由外包机构来收单,然后财务上进行分成。这时候这些物流公司就需要一种分账的金融服务,让每一笔入账到物流公司的收入都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比例分配给各个地方不同的外包的账户上去。也有另外一些业务场景需要从下属分公司的收入自动根据比例进行归集,并分到不同功能的账号中去,比如税务账号,管理成本账号等等。
目前银行联合其他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有推出过一些服务来满足这些要求。但这么做,一来无法实现跨银行间的操作,二来由于同样要说服外包信任银行并且每一个需要根据规则分配的账号都要和银行签署相应协议,所以实际操作上非常复杂。当规则发生变动的时候所有的协议要重新签过。
而Defi在这方面就有着强大的优势,智能合约模版能够根据不同账号的数字签名动态的生成灵活的智能合约,进行账务的分配和归集,还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设定不同的规则。这一大类在to B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今后不管是拥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公司,又或者有着复杂的合作模式的机构,甚至是股东分散在全球不同地点的创业企业都是这一类“Defi”的客户。而成本,不好意思,同样接近于0。
现状与挑战
然而,“Defi“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资产数字化和跨链跨金融系统的挑战。当前绝大部分的“Defi“都是基于以太坊开发,也仅能支持ETH和以太坊链上ERC20代币的去中心化金融。在无法实现资产的互联互通的情况下,这种”Defi“仅能被认为是一种实验,离真正的“Defi”还很远。当我们熟悉的、每天在使用的资产和货币还没有实现数字化,并且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互联互通的情况下,“Defi”的道路既阻且长。
第二,代码安全性的挑战。“Defi”智能合约的安全性漏洞导致在去中心化的情形底下,出现了问题都很难弥补。市场必须要有严格、专业化的代码审计团队,且具备为去中心化代码提供金融保险和再保险的能力,在去中心化代码部署的时候还需要有一定的治理机制来应对一些极端的安全问题,这样才能让普通人放心的使用。
第三,国家法律法规的探索。金融牵涉到国家安全问题,“Defi”本质上将进一步拉近人与人的金融距离,不再有国家的界限,使得地球从金融角度变成地球村。但国家如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Defi”的发展不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是一个大课题。KYC、AML如何融入到“Defi”的金融规则中去,让一项蓬勃发展的新技术提高金融效率而不是被非法用途所利用,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第四,使用的便利性与传统金融的无缝对接。在互联网的推动之下,金融已经变得触手可及,但用户体验仍然是“Defi“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同时,“Defi”产品如何拥抱传统金融,也是这个产品能否成为“杀手”级应用的关键,必须要让用户像使用传统金融一样使用“Defi“,这方面Wedefi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好消息是“Defi”的技术已渐趋成熟,上面所提到的挑战已经不再有任何的技术上的障碍。它将进行一项来自于根本金融运行模式的创新,而这种创新态势不可阻挡,今天金融的格局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