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危机往往催生各种创新,比特币作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货币创新在当前显得格外耀眼,备受关注的是其价格持续飙升,短短几年比特币从一文不值上升到上万美元,吸引社会投资者不断进入,这一现象在中国尤其突出。
比特币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并非其电子货币的属性,而是其“去中心化”的特征,这与历史上大多非实物货币集中发行管理截然不同,支撑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密码学的公钥理论的发展,该理论的创新之举在于实现关门钥匙与开门钥匙的不同,以此解决信息传播的分布式而非中心化问题。
比特币尽管在“去中心化”方面具有吸引力,但要引发持续关注还必须同其他货币竞争,如果其他货币具有较强竞争力,那么比特币可能难以持久。
2008年金融危机为比特币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危机以来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纷纷推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已经推行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安倍晋三就任首相以来推行“安倍经济学”,最核心的就是实施日元贬值的宏观政策,欧洲央行受制于欧债危机而实行货币直接交易等量化宽松政策,这些都导致国际货币面临贬值问题。
社会担忧当前储备货币的稳定性,亟待寻求新的替代品,比特币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性构成比特币快速成长的第二重根源。
然而,比特币并非法定货币,通过银行存款等实现保值增值的渠道不多,追逐利润的市场主体显然不会盲目进入
目前看,比特币可以购买毒品、枪支等不受约束的功能成为新的亮点,而且比特币总量规模不大决定了其受到炒作的空间较大,短期内形成助长比特币价格飙升的基础,价格上升引发的利润增长吸引外部投资者持续进入,反过来促进比特币价格更快上涨。
从2013年10月2日至12月4日比特币美元价格上涨了9倍,从稍长时间来看,从2010年7月22日每个比特币0.0505美元上升到2012年12月4日1147.2美元,上涨22700多倍,这远远超过全球所有股市乃至其他投资品的表现,比特币价格上升带来利润暴涨成为比特币受追捧的第三重根源。
比特币值得警惕的三重风险
短期来看,比特币最大的风险可能是引发热钱流动。在货币严格管制的国家,其他国家货币难以轻易进入,但借助比特币,可以先将其他货币购买比特币,然后用比特币进入特定国家换取货币进行投机,也可以直接运用比特币投资住房等商品。
可以想象,伴随比特币规模持续增长,足以满足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需要,由此将导致资本账户管制国家的资本管制效率下降。
从中期来看,比特币会暴露无序运作的制度缺陷。比特币“非中心化”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导致其出现无序性,全球没有统一的发行管理机构,比特币缺乏信用的支撑,各种比特币相关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亟待维持比特币正常运行的公共产品的出现,但比特币分散化将导致其面临“公共地的悲剧”。
比如安全性,网络漏洞的客观存在构成比特币持有者巨大风险敞口,比特币规模的持续扩张将使得这个问题日益凸显。
从长期来看,比特币可能难以回避“去货币化”的结局。“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黄金具备了担当货币的各种属性,但在20世纪70年代IMF却做出黄金非货币化的规定,最核心的原因是黄金供应受制于天然储量及开采技术,黄金供应量往往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19世纪金本位时期美英由于黄金不足而出现了经常性的通缩,最终总结了黄金货币职能。
2040年比特币将停止增长,届时共有2100万枚比特币,这显然没有解决黄金开采量与经济发展矛盾问题,预示比特币未来将面临“去货币化”的难题。
中国应重视“比特币现象”
比特币多重风险的客观存在,预示中国有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具有内在的道理,但“比特币现象”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简单的管制仅仅是应急之策,而更多的应寻根追源,从根本上解决潜在问题。
比特币具有承载“热钱”的功能体现了公众应对资本账户管制的方式在创新,资本账户开放是大势所趋,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未来应加快研究,适时推进相关改革,避免开放改革滞后引发社会福利的损失。
公众通过市场选择比特币,归根到底还是其他货币币值不稳定。这对人民币具有两层启示,一是人民币币值不稳定将会遭受市场摒弃,二是做实做强人民币将引发市场对人民币的肯定。
2011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M2占GDP比重已经达到180%以上,位居G20国家前列,而且中国央行资产已经超过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而成为全球最大央行,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超过了100万亿人民币。
这些都预示当前需要加强财经纪律,确实促进人民币币值稳定,促使公众形成良好的预期,否则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可能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