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到今年,科技圈最火热的词,一定是“比特币”和“区块链”,距比特币最初传入中国,其实只有短短7年,7年前,一群穿着美特斯邦威的“游戏代练”们,意外地闯进了比特币的大门,在数年间,他们的命运,随着比特币的价格,跌宕起伏,如今,他们过半的人,已身价上亿,甚至有些人已过百亿,他们其中有极客、商人、布道者、甚至还有自行“封神者”。
而烤猫、南瓜张、长铗……有些名字轰动一时,随后隐去、消失,或再现,在这段暴富而跌宕的历史中,所有的人命运如一叶扁舟,飘向何方,永难知晓。比特币的故事,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好注脚……
萌芽
直到现在,中国的矿老板们,应该还有至少一半是游戏代练出身。
时间拨回到2010年,中国最火的MMORPG网游还是《魔兽世界》。
在地下,存在一个庞大的“游戏代练”产业链,他们靠打装备、代练游戏等级而赚钱。
但很快,一个新的“游戏”引发了他们的注意,2010年年中,一个叫“比特币”的玩意,不知从哪个渠道,突然传到了国内。
只需要在电脑上安装一个软件,程序就自动运转,然后第二天就有币了,以前主要负责打游戏道具的“打金工作室”,现在有了两项工作:代练和打币。
最早大家在QQ群里买卖,一个比特币售价2到3块,平均一台电脑一个晚上可以赚10来块。
可是,这群爱玩游戏、蓬头垢面的代练者,却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比特币矿工。
他们也并不知道,这个只是晚上顺道挖挖的玩意,未来会掀起怎样的财富风暴。
为了运行大型网游,一般“打金工作室”的电脑显卡大多不差。
2010年末,比特币进入GPU挖矿时代,原有的CPU挖矿软件几近失效,“打金工作室”又一次占据了先机。
事实上,国内最早报道比特币的媒体,并非外界流传的36Kr,而是老牌IT媒体《电脑报》。
这家总部位于重庆的报纸,曾是中国最大的IT媒体,读者覆盖全国。
当时,“比特币”这个中文译名仍未出现,第一次现身《电脑报》时,它还叫Bitcoin。可那时的报道,可没有去说比特币的意义,而是手把手地指导读者:如何在电脑上安装挖矿及钱包软件。
在媒体的培育下,中国比特币矿工的队伍开始日渐壮大。
但矿工们遇到了问题:挖出的币怎么卖,卖给谁。
那一年,中国的比特币玩家,还停留在淘宝、QQ群交易的阶段。
而在海外,Mt.Gox等比特币交易所已悄然出现。
中国需要一家比特币交易所,而抓住这个机遇的,是一个温州人。
2011年,在上海经营桑拿设备的温州商人杨林科,从一个程序员口中,第一次听说了比特币。
“能赚钱吗?”——杨林科的关注点十分直接。
简单了解比特币的运作机制后,他拿出几万块钱,拉上程序员朋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比特币中国”。
温州商人敢闯敢拼的性格,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比特币中国”一度占据了中国80%的比特币交易量。
当时比特币中国的交易系统十分简陋,充值需要用网银,向两个个人账户打款。它们的持有者,分别是杨林科的妻子与丈母娘。”
可是,中国了解比特币的人实在是太少了。2012年上半年,比特币价格长期横盘,交易量大跌。每月只有几千块手续费收入,杨林科一度想关掉“比特币中国”。
就在这时,另一个遭遇事业不顺的人,却在无意中帮了杨林科。
他叫刘志鹏,是湖南人。硕士毕业后,他成了一名体制内的地质工程师。但对这样的生活,他并不满意。
写科幻小说,为他构建了另一个理想世界。笔名“长铗”的他,曾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
在寻找灵感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比特币。2011年,他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比特币垂直媒体——巴比特。
凭借兴趣与信仰,在这里,他们翻译并整理了大量比特币资讯。
而投稿者发布每一篇文章,都可以附上自己的比特币钱包地址。有人因此收获了不少比特币。
一个名为“QQAgent”的网友,常年活跃于巴比特网站。2011年底,他翻译了中本聪的白皮书,国人这才开始逐渐知晓比特币的真正意义。
相比网名,这位译者的真名此后更为人所知。
他叫吴忌寒。
比特币诞生十年来,已经造就了无数传奇,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故事,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普通人的故事。
故事一
20多岁时,独身男屌丝小伟喜欢男孩子的那种小电影,还建了一个收费社区,VIP有资格看更多好片。社区中有一位程序猿大哥,表示想花2000个比特币购买社区VIP资格。
彼特毕?彼特毕是啥子?我的VIP一年可是要好几百块的。小伟不理。
但是程序猿是吃素的吗?他一天24小时磨着小伟,各种挂他马之类。实在磨不过,小伟直接把硬盘邮给他了。程序猿大哥倒也实在,把3000个币打给了小伟,还手把手地教他挖矿。小伟虽然一脸蒙蔽,但也被动地接受着。不过这事过了他就忘了。
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艰难,9年后的小伟仍是屌丝一枚。一天半夜,小伟突然想起这回事,翻箱倒柜地找出了密钥!
后面的事大家都能猜到,4万一个时出了,然后穷了三十多年的小伟买了深圳十套房,目前正在找媳妇,他不想再靠小电影活着了。当然,如果不是迷恋小电影,他也不会遇到那个贵人程序员大哥。
故事二
这个故事主人公人称“48万哥”,他在2014年1月28日在比特币吧开了一个帖,称将全家存了七八年的48万元房款用来买了100个比特币。在贴中他志得意满地说:“期待大赚一番,买房直接全款,运气好把我的车也换了。”随后,全部网友见证了他每日心情的起起伏伏:
“跌了10块。”
“节后归来,小涨40元,赚了大约4000RMB,比银行利息高多了。”
“短期不会卖出,除非翻倍。”(评论不停地有人说他“做梦!”)
谁知不久负面消息频出,国家不承认币的价值、平台关闭、老板跑路等新闻一个接一个。比特币从8000多一下跌到2000多人民币,“48万哥”被贴吧里的人疯狂嘲笑。
到了2015年1月,“48万哥”已经变成了“6万哥”,有人说想起了中石油。而这时“48万哥”已经来的越来越少。
2016年1月,两年过去了,比特币3000元左右,他再也坚持不住了,割肉了。
“买房了。”
“48万哥”再也没出现过,但人们对“48万哥”的关注却一直没停止,现在跟贴已经有一万多,还有人根据他的事写成了小说。
故事三
老郑(化名)的经历,可真是区块链造福人类的典型。老郑2015年以1000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了5个比特币,一共花了五千块。因为一直横盘,所以他就没放在心上,买了就搁那儿不管了,几乎忘记这回事。
两年后,老郑的父亲患脑动脉瘤破裂,大把烧钱,以致倾家荡产。老郑拿出了最后的救星——5个比特币,在最高点卖了4个,到手42万元,留了一个比特币做纪念。这42万全部用来给父亲治病,能花两年左右。虽然两年后还是得想办法赚钱,但他已经很庆幸了,“感谢自己当时的脑袋一热,不然现在只能卖房卖车了。”
故事四
这估计是比特币行业除了两个比萨之外最经典的一个段子了。
2011年,大三学生小竹子第一次拿到奖学金,加上一些积蓄凑了6000元,想投资,但不知道门道。于是她上知乎提问。
很快,有人回复了她:“买比特币,保存好钱包文件,然后忘掉你有过6000元这回事,五年后再看看。”这位建议同学买比特币的高人,就是巴比特的创始人长铗。
对于网上的回贴,一般人都不会那么认真,更何况小竹子是个谨慎的人。她也大概查了下什么是比特币,当时比特币价格是3美元,她没看太懂,也没有兴趣。没想到好的理财门路,小竹子拿这6000元钱跟朋友去杭州等地玩了一圈,由于遇上了过敏、假景点等小意外,这趟旅行并不是很愉快。
几年后比特币价格疯涨,对于长铗的回复大家纷纷点赞美,现在已经有了近3万个赞,六千多条评论。与此同时不断有人问她:“比特币已经好几万了,买了吗?现在怎么样了?”得知没买后,不停地有人问她“有没有后悔?”
“如果是现在的我回去,我肯定会买,如果还是当时的那个我,我觉得还是会和七年前的选择一样。”小竹子说。
其他网友……
比特币世界里,更传奇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因为比特币实现财富巨增,人变的浮躁起来,经营项目不再用心,随后项目和人一齐销声匿迹;还有的承受不了比特币波动带来的巨大压力,在云开见月明之前跳楼了;还有的借势割韭菜跑路……
谁是信仰?谁是投机?
这个问题不再重要。
这一刻,是巅峰,下一刻,可能就是深渊。
关于比特币的传奇故事,远远没到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