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于2018年4月16日发表了署名杨涛(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的评论文章《数字货币的理想与现实(经济透视)》,表示难以全面禁止数字货币,且数字货币在超主权货币探索方面是具有价值的实验。
文章内容中首先指出,目前各国对于数字货币态度不一,有的“力挺”,有的谨慎研究,出现差异的原因包括政治因素、法律完备程度、数字货币认知角度等。
文章谈到,数字货币作为新型的“私人货币”,使得“私人货币”对“法定货币”的挑战日益突出,“对各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权力’带来影响”。且在理论上,法定货币被私人货币所取代符合新货币经济学要义,历史上也出现过各种局部场景的私人货币。
文章最后还指出,“虽然加密数字货币存在众多缺陷,但也是具有价值的实验,尤其是在超主权货币探索方面”,其面向的是数据时代的“交易基准共识”的发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数字货币无法在支付功能真正落地,则只能离货币属性越来越远,或只是“昙花一现”。
另外,“现有的货币、金融体系并非是自然演进的,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结果”,数字货币的发展也离不开法律和政府的管制。
《人民日报》此篇文章点出了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其发展前途应落在支付功能,而非作为投机的数字资产。
而近期,全球加密数字货币价格颇不稳定,比特币从去年底两万美元左右的巅峰一路跌破7000美元,又在一天内飙升逾11%。市场巨幅波动,各国对于数字货币的态度也有诸多差异。有的宣布将发行世界上第一个主权法定数字货币,表现出“力挺”姿态,更多国家谨慎观察,着眼于研究和引导。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面对数字货币“大杂烩”,各国的关注点可能根本就不相同。如委内瑞拉的“石油币”,本质更像是数字债务,而非货币。二是掺和了货币以外的因素,如国内政治、国际竞争等。三是数字货币在各国的“粉丝”规模与影响力不同,包括可能的负面影响,如灰色交易、洗钱等。四是各国的法律完备、监管严厉程度有异。五是各国的认知角度不同,有的关注其货币属性,有的则更倾向于作为类资产、大宗商品等。
因此,探讨数字货币的内涵,我们必须厘清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是央行主导的法定数字货币,还是民间非法定数字货币;是加密数字货币,还是货币电子化;是否属于“挂羊头卖狗肉”的“劣币”。
犹记得在2018年2月26日那天,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了区块链相关资讯:《三问区块链》、《做数字经济领跑者》、《抓住区块链这个机遇》,三篇文章全面的分析了区块链技术、积极的肯定了区块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呼吁相关部门及时出台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人民日报的积极报道,让区块链产业迎来了一次新的爆发。
而人民日报的一系列报道让区块君看到,中国在这个新技术上是不会放弃机会的。区块君也兴致勃勃地去搜索了微博上大伙儿对此次人民日报发表的数字货币的文章有何看法,以下是区块君搜集的部分评论:
@炮八平五_九三:
人日最近是怎么啦?重大问题连续犯糊涂.先是官方喉舌竟然直接参与支持LGBT,接着又站台骗子满天飞的数字货币. @人民日报两学一做赶紧滚回去复习复习
@倪聪1900:
敲黑板了,记好笔记,这应该是有动作了
@张旭看世界:
传统私人货币是啥货币?
@牛亦乐:
意思是篱笆已建好了,可以放进来了
不知道各位币友对于人民日报发表的数字货币文章有何看法呢?
区块君小槽点
区块君看了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之后,得出的感受是:首先,人民日报必定是支持法定数字货币的,其次,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数字货币只能是属于商品或者说是资产的类型,而并不属于货币行列。因此其实质影响往往不在货币层面,而在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方面。区块君认为,作为一个国家,货币必定是国家掌控范围内的,国家应该是不会允许私人作为货币主导权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商品、资产的话,国家或许也巴不得有这样一个产品,因为如果是作为资产、商品那必定是需要交付一定的税收的~而数字货币市场的繁荣,必定回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税收利益,且国家必定也是会起到一个监管的作用,SO,貌似数字货币如果作为一个投资理财的门道,数字货币合法监管在中国指日可待!
以上内容由公众号【区块财经coin】首发
第一时间同步至链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