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一书提到,人和机器之间的界限,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泾渭分明。事实上,人越来越接近一部机器,机器也越来越接近人。
举个例子,许多科学家相信,人的大脑就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因为大脑受损失去了嗅觉,其他功能却完好无损,和普通人没有区别。
由此联想到另一个话题,现在最引人关注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区块链。
区块链就像人的大脑,分布式储存数据,点对点传输,并没有一个所谓的“中心”去操控一切。大脑究竟是如何取得共识,科学家们还在争论不休,而眼下关于区块链共识机制问题, 是选择PoW(算力证明),PoS(权益证明)还是DPoS(委托权益证明)?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挺有趣的,想要取得共识,却在共识机制上无法达成共识。
足够分散的节点,能保证隐私和安全,近似于一滴水融入大海,那就没有人可以找到。那如何保证信任呢?如何在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里同步数据和交易呢?这就产生了共识机制的需求。
今天,我们先看看这几种共识机制到底是什么,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 PoW(初衷很好,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PoW是比特币的共识机制,由开山祖师中本聪引入。
在P2P网络(Peer-to-peer computing,对等网络)中,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节点之中,贡献算力,以保证去中心化和高隐私性,会采取各种激励机制。PoW(工作量证明),就是其中一种。
通过拼算力,计算机每秒钟能产生Hash碰撞的能力,就有机会获得比特币,概率主要看你掌握的算力在全网中的占比。
PoW优点很明显,它需要经过复杂计算,可以有效防止DoS(Denial of Service,拒绝服务)攻击和垃圾信息。
中本聪通过共识机制、出块速度、减半时间等等,希望实现一个去中心化的理想状态”,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个人都劳有所得,平等竞争。却没有想到,到了今天,算力高度集中(例如比特大陆掌握了远超50%的算力),只能说中国人民的智慧震惊世界。随之而来,也是严重的能耗问题。
为了避免被矿机支配,有一些团队想要改变共识机制,例如以太坊、UBTC等等。
- PoS(节能环保,就是容易劈叉)
PoS(权益证明),简单说,就是拼谁手头上的钱多。它会根据用户持有加密货币的数量和在线时间,来分“利息”。
有人就说了,好不容易摆脱了被矿机支配的恐惧,谁知道不会陷入被钱支配的恐惧?会不会马太效应来了,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当然,更可怕的是有这种想法的人(穷人),发动起Nothing-at-stake attack(无利益攻击)。
Pos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复杂的算法护体,相对容易遭受攻击。而且要求计算持币时间,又引发了新的攻击save-up attack(储值攻击)等。它需要多节点参与竞争,投票,达成一致,所以也会更容易引发分叉(分叉不一定不好,虽然有人认为和去中心化的理念相悖,一言不合就分叉闹独立算个什么事儿对吧)。
于是,以太坊的开发者们,在今年4月,发布了改进协议FIP 1011,升级了Casper,将采用PoW+PoS混合机制平稳过渡。待技术进一步发展,PoS经受住实践检验,发展成为一个更为成熟的机制之后,再最终全面切换成PoS。这也算是“曲线救国”吧。
- DPoS(再次回到中心化)
就像分叉其实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对待中心化,我们也可以宽容一点,毕竟细究起来,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去中心化,包括上文提到的PoW引发了算力中心化,PoS则发展成权益中心化。
所以,我们先看看DPoS(委托权益证明)吧。这是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股东投票机制,普通民众选举代表代为行使权力和决策。如果代表不称职,可能被随时踢出去。
节点大幅度减少的DpoS是一种趋于中心化的机制,但是效率也相应大大提高,共识验证达到秒级,为更多区块链应用落地创造了条件。
DPoS像是基于PoS进一步的分权与制衡,普通民众选出代表,代表之间达成共识,然后才会通知民众,在一级一级的传递中,容易出现安全漏洞。
看到这里,你是否对共识机制有一点点了解呢?
如果你还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选择,那就对了。
毕竟,通往罗马的路,并不是只有一条。
后话:
有人说,中本聪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也许他只是比我们早一步看到了未来,也相信人类通过技术终将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可能成为中心,并紧密相连。这一过程看似与人性违背,更像是梦中的理想国度。
可是,人活着,梦想总是要有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