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区块链开发者忽视了token设计的重要性,如何设计token机制,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未来走向。目前区块链行业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即带token的区块链项目大致分为公链(货币类)、燃料类和应用类(DApp),token的设计又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公司发行股份,一种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这两种方式互相结合,形成了区块链项目中单token或双token机制的设计方法。本文会对token经济做出分析并总结token设计的方法。
近日,时戳资本联合发布了《Token经济研究报告》,对token的定义、职能和分类、经济模型设计思路做了初步阐释,并选取了比特币、以太坊和steem项目做了案例分析。值得注意到是这是国内首份专门研究通证经济的研报,报告将token定义为流通的加密程序权益证明,并按照区块链的发展经历程(数字货币、基础型公链和区块链应用),将token分为货币类、燃料类和应用类。
对本报告有兴趣的可在公众号后台输入秘钥「011」研读完整版,必有所获
区块链商业不同于传统商业,不同之处很大的一点就是区块链将token的价值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放大。Token不是区块链的特有产物,是承载各种权益的载体,具备交换属性。到了区块链时代,token由数字升级为可编程程序,使用范围从局部区域延伸到全球,由人与人扩展到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因此区块链中的token体现更多样化的权利,拥有更多的使用场景,连接更多的参与主体。
什么是 Token ?
Token不是区块链的特有产物,像我国“统购统销”时期的粮票、游乐场中的金属币、游戏中的各类积分、蛋糕店的代金券以及演唱会门票等均可视 作 token。了解到实际使用的各类场景,再寻找其中共性不难得出,token 首 先是承载了各种权益的载体,其次,token 具备易于交换的属性。在互联网 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实体 token 在形式上逐渐虚拟化,但核心本质没有变。 而在区块链时代,Token 由数字升级为可编程程序,由区域使用延伸到全球 使用,由人使用拓展到机器也能使用,因此区块链中的 token 体现更多样化 的权利,拥有更多的使用场景,连接更多的参与主体。
Token 的分类
截至目前,区块链的发展经历了数字货币、基础型公链和区块链应用三 个阶段,对应的 token 也在进行发展变化。以此作为分类可将 token 定义为 货币类、燃料类和应用类。
货币类原生于公链,主要作用为价值贮藏和 token 兑换,具备价值尺度、流通 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功能。典型案例为 BTC、BCH 等。
燃料类 此类 token 也是原生于基础型公链,主要作为调用公链资源的费用。基础公链上的各类应用在执行任务时,需要调用底层的计算资源来执行相应操作。因此公链 token 的用途称为“燃料(gas)”,通过燃料才能驱动各类应用 的进行。通常参与公链的人越多,使用衍生应用的人越多,燃料类 token 的 需求就越大,流通价格越高。典型案例为 ETH、BTM 等。 功能类 基于公链开发的各类区块链应用,其发行的 token 通常具备对应某种资 产、使用某种功能、参与某项事务等权益。
应用类 token 可理解为某种/些 权益的参与凭证。例如,token 可对应收益权、使用权、记账权、投票权、 知识版权以及信用证明权等。各国政府和机构在试图通过认定虚拟货币是否 属于证券而决定采取相应的法律监管。因此,功能类 token 从是否属于证券 的角度分类,可分为证券类(Security)和应用类(Utility)。
a) 证券类(Security Token)
各国对于证券的判定有所不同,仅以美国为例,凡是通过豪威测试(Howey Test),实质是“投资合同”的 token,将会被定位为证券,需 要接受证券法的严格监管。简单来说有四个判定角度: i.法币出资,众多投资人以自有法币资金参与投资的行为; ii.投资于共同的项目,不同来源的资金参与到同一个项目中; iii.有获得盈利的预期,投资人以盈利为目的; iv.获利来源是通过他人的努力与经营,投资人不参与实际经营活动,仅依 赖项目发起方的努力与经营使自身获益。
b)应用类(Utility Token)
不符合豪威测试的 token,在项目生态或具体应用中拥有准确定义的 使用价值或权益价值。举例来说,应用类 token 可以享有包括但不限于 金融权益、参与权益、治理权益及通用权益等。
Token经济体系是基于token建立或者利用token流通来支持运行的经济系统,这套体系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token的长期健康运转以及社区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这套系统一旦设立,后期很难改变,比如极端情况下启动硬分叉,付出代价会很大。
《Token经济研究报告》提出了设计token经济体系必须遵循的三个关键点:建立共识群体、社区活跃度和核心资源权益。
关键点一:建立共识群体
共识是人类社会得以正常从事政治、经贸等一切活动的信任基础,比如历史上的“九二共识”,以及最近中美贸易达成共识等,只不过现实社会中的共识是基于人性之间的利益博弈,区块链的共识是通过数学上的算法,比如POW、POS等,这不仅决定了token的早期的产出方式,还直接影响着区块链项目的后期发展。
目前区块链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各种公链还处于独立发展的阶段,随着公链的发展成熟,能够承载来自不同垂直行业应用之时,这些基于底层公链的共识机制、生长在公链上不同的应用就会形成庞大的项目群,进而发展成生态,推动社区的健壮发展。所以,报告认为在设计token经济体系时,共识机制需跳出原有狭义领域,从项目共识升级为生态共识。
关键点二:社区活跃度
区块链项目几乎都是开源的,后来的项目很容易借鉴前期的项目的共识机制获得发展,进而检验区块链项目实力的指标从共识机制本身转移到社区活跃度。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会发现,一些饱受诟病的区块链项目依然会赢得一部分人的青睐,这和他们的社区推广有很大关系。参与者通过有偿或自发地推广宣传、建设与维护、参与内容互动等一系列行为提升社区活力,进而促进更多地token流动,提高了项目竞争力。社区活跃度是一个长期的指标,是否能够持续吸引并留住这些有共同价值观的用户,关乎着区块链项目的持久竞争力。
关键点三:核心资源权益
核心资源可以理解为“主营业务”,比特币创造的是点对点的电子现金交易系统,核心资源是账本或记账矿工,以太坊的核心资源是智能合约。核心资源权益反映了token经济的真实内在价值,比如Steem的核心权益为社区成员或粉丝的发帖、评论、转发、点赞等对社区的“贡献值”,BTM的数字资产、实体资产是核心资源,他们是激发和激励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原生动力。报告指出,token经济体系设计需要结合核心资源在未来的发展情况,是否存在天花板以及如何防止token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过度脱离。
报告特别提到,虽然token经济体系是区块链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至今仍没有一套体系能够完美适用于所有项目。因此,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修正迭代才能针对特定项目设计出最合适的token经济体系。
关于公链token的设计方法
公链token的形态多样,有些token可被看作股份,也有些可被看作货币或是商品。公有区块链的早期用户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为矿工(记账人),一个为消费者。为了推广自己的区块链项目,开发者给系统设定了某种激励规则,使得早期使用该系统的用户能够得到奖励。新发行的token分配方式与该条链使用的共识机制有关。大部分采取PoW机制的区块链项目,会把新产生的token全部分配给矿工,不过也有DASH这样的例外,该项目采取工作量证明+服务量证明的混合模式,把区块奖励分别分配给矿工(45%)、主节点(45%)以及基金会(10%)这三者。而另一个颇具代表性的DPoS项目Steem区块链,选择将新发行的90%的token都奖励给潜在消费者(即代币持有者),只有一小部分新发行token被授予矿工。
(1)token总量有上限
总量有上限的token,最具代表性的是比特币。在一开始设计token时,要为token设定一个总量值,由于公有链未来市场潜力较大,市值可能落在10-1000亿之间,宜根据估值将总币量设定在1000万-10亿之间,以便以法币计价时,每个币的价格在1-10000元之间,有利于投资者间的沟通和交易。类似比特币这种总量2100万个币,100%给矿工的项目较少,因为区块链项目背后都有开发团队,大部分项目会像Filecoin一样,通过ICO等方式,将总量的x%保留给团队,总量的y%给私募或ICO投资者,剩下的z%奖励给矿工。一般来说,奖励给矿工的部分将随块高呈指数递减,直至所有用于奖励的token发放完毕,按照指数递减来设计token,有利于激励早期用户,与按块平均分配可奖励的token相比,更能促使项目快步发展,同时,早期衰减也不宜过快,以防止同期大量token流入市场,冲击价格。
token总量有上限的区块链项目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早期的奖励能够吸引矿工群,作为既得利益者,矿工倾向于帮助社区持续发展,提升token价格,一旦形成社区氛围,并吸引来足够的使用者,系统可以不再付出奖励,让整个体系出于使用目的而不是激励目的自行运转。这样的风险在于,如果所有用于激励的代币用完,如果仍然未吸引足够的消费者,矿工也离去,整个系统将趋于死亡。此外,随着系统奖励的耗尽,最终支撑网络运转的是消费者,这意味着消费者需要付出更多交易费/使用费来为区块链网络的使用和安全买单,一旦消费者们倾向于花费较少甚至不花费任何成本去使用系统资源,就可能导致挖矿的“公地悲剧”。
以比特币为例:
作为区块链世界中的第一条公链,目前大部分区块链项目的 token 发行 机制与比特币类似。比特币总量被限定为约2100万个,无ICO,0%归投资人或团队,100%归矿工,出块速度为10分钟一个块,初始每个块奖励50BTC,每隔21万个块奖励减半。由于区块链中没有时间概念,只有块高概念,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出块速度估算出大约每隔4年,出块奖励会减半,直至到达693万块高(约为2140年)时,所有BTC奖励发放完毕。届时,矿工收入只能依赖于从消费者处获得的手续费(记账费)。比特币挖矿奖励的具体公式如下:
21万*50*0.5^0+21万*50*0.5^1+21万*50*0.5^2+…+21万*50*0.5^n= 2100万
设计公链总量有上限的token时一共有4个可调整的关键参数:
- token总量
- 投资人、团队、基金会、矿工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分配比例
- 每个块由系统奖励的数量
- 指数衰减参数(衰减间隔,衰减系数)
token奖励释放公式如下:
x*a*b^0+x*a*b^1+x*a*b^2+…+x*a*b^n = y
其中,
- x为奖励衰减的块间隔
- a为每个块的初始奖励
- b为衰减系数
- y为token总量
(2)token总量无上限(通胀模型)
目前能够或者有潜力形成应用生态的主流公链,比如ETH、EOS,均为有一定通胀率的公链体系。在一开始,创始团队会在代码中利用出块奖励数设置一定的通胀率,使得系统能够自动发行token。新发行的token分配方式与该条链使用的共识算法有关。当总量无上限体系与PoW共识机制结合时,由于挖矿的硬件门槛较高,阻止了个人参与新发行token的分配,使得不承担矿工角色的普通持币人权利被持续稀释。当总量无上限体系与PoS或DPoS共识机制结合时,新发行的token会直接或间接分配给现有的持币人,因此可以消除token长期稀释给币价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基于PoW和PoS的新发行token分配是完全基于代码的客观分发机制,而DPoS引入了主观分发方式,即被普通持币人授权的矿工/代表人(相当于公司董事会),可能拥有分配新发行token的权利,或是被授予与普通持币人比更高的新token分配比例。
以ETH为例:
作为区块链 2.0 的开创标志,以及代币融资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以太坊 不仅提出了智能合约的技术方案,也因为其不同于比特币的 token 经济体系, 能够持续不断地繁荣整个生态。
ETH初始总量约为7200万个(ICO时募集资金未设置硬顶,募到多少BTC就发行多少ETH),有ICO,16.53%归以太坊基金会,83.47%归ICO投资者所有。采用PoW挖矿,每个块奖励5ETH,每天出块约5400个,每天奖励约27000ETH,所有新发行的ETH100%奖励给矿工。ETH 没有设定上限,每年新增加 0.26X(X 为 ETH 的首次发售总量) 的 ETH。 在首次发售总量和每年新增数量的前提下,分别固定提供 0.099X 给 早期贡献者和长期研究人员。 以太坊的挖矿难度根据 cache 生成的数据集 DAG 大小而定,DAG 的大 小随时间推移作线性增长,每年增加 7GB 左右。
以EOS为例:
EOS初始总量为10亿个,有ICO,10%归开发团队,90%归ICO投资者所有。系统的年通胀率为5%,其中超级节点(矿工/代理人)奖励1%,剩下的4%由官方创始团队管理,用于后续的建设。
设计公链总量无上限的token时一共有4个可调整的关键参数:
- token初始总量
- 投资人、团队、基金会、矿工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分配比例
- 每个块由系统奖励的数量/通胀率
- 由于通胀而新发行的token奖励给矿工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比例
(3)token总量上限+总量无上限结合
有些币会采取混合挖矿的方式来发行新token,并奖励给矿工或持有人,最典型的混合挖矿案例为同时采取PoW+PoS共识的点点币(Peercoin)。在混合挖矿体系中,新token的产出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类似比特币的模式(也可以设计成无总量上限的模式,这样PoW+PoS结合就是双重通胀系统),这部分token总量有限,随着块高增加,新发行的token数减少,直至到达上限,另一方面采取PoS模式,新发行的token可以与持币人所持币量有关,也可以与币龄有关,比如点点币即根据用户的持币量和币龄将挖矿奖励设置为1%,即点点币在PoS下的这部分币每年有1%的通胀率。
(4)稳定币(双token机制)
在现代货币理论中,货币被认为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或是价值贮藏的手段,在区块链世界中,只有价格稳定的token才可被当作体系内的“货币”来使用。因此,一部分公链除了设计代表区块链系统所有权且具备激励特性的token外,还设计有价格稳定的token作为生态内的“货币”来使用,形成了双token的设计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
(1)发行借据锚定美元等稳定资产
(2)以其它token作为基础资产抵押
(3)算法央行 这三种方式实现token的稳定性,较具代表性的稳定币有Tether、Steem Dollars(SBD)等。
在Steem区块链中,开发者设计了股份币SP/Steem,用来进行社区激励,并发行了可被视作可转换票据的债务工具SBD,通过锚定美元来实现央行的职能。对于某个采取通胀模型发行token的区块链项目,具备成为稳定币的潜力,并可通过调节“利率”大小(块奖励数)和公开市场操作(比如回购)来调节token供需。但是,如果一开始即利用调节供需的方式将token设计成稳定币,又会因为缺乏升值前景而面临社区激励不足的困境,因此,现阶段大部分采用通胀模型发行token的项目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调节token供需,也并没有尝试保持token购买力的稳定,当所有权(升值性)与功能(流动性)无法在同一token上体现时,大多项目选择实现token的升值性(商品/股份),并另外引入稳定币(货币),来形成双token的生态模型。
没有设计稳定币的公链,长久来看,由于只拥有“所有权”,并不拥有自己的“货币”,因此无法自成王国。如果把公链看作一个国家,一个新的国家立国,应当如何吸引当地人使用本国发行的货币而不是美元来作为价值中介?未来,一个真正良性的区块链项目生态体系,必然会像国家一样发行稳定币作为内生货币来使用,体系内参与工作的人通过付出劳动时间来赚取稳定货币。
应用型token的设计方法
(1)token总量有上限
应用型token的设计普遍采取积分+股份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完全把token看作项目所有权的代表。应用型token总量固定,一方面,类似积分的特性,许多团队许诺token持有者可以享受使用token换取某种服务或抵扣某种费用的权利,比如某些交易所提出的token抵扣交易手续费等,此外,团队还可以制定运营方案,利用积分发放的方式来免费发放token,以此提升社区活跃度。另一方面,因为token具备股份特性,使得token的持有者可以通过项目团队主导的token分红、token回购销毁等方式来享有项目发展的红利。在为应用设计token时,要注意应用的市值通常较小,大部分市值可能落在1亿-100亿之间,因此,应用型token的发行数量不宜超过100亿,应根据估值将总币量设定在1000万-100亿之间,以便以法币计价时,每个币的价格在0.01-1000元之间,有利于投资者间的沟通和交易。
以BNB(币安币)为例:
BNB总量被限定为2亿个,50%归ICO投资人所有,40%归团队,剩下10%归私募投资人所有。持有BNB的用户,在币安平台上交易,在前5年可以享有逐年递减的手续费折扣优惠。此外,项目团队会在每季度拿出当季净利润的20%用于回购BNB,并将回购来的BNB销毁,直至所有BNB总量为1亿个为止。
设计应用总量有上限的token时一共有4个可调整的关键参数:
- token总量
- 投资人、团队、基金会、矿工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分配比例
- 积分运营方案:运营活动中token的免费发放/使用系统时实行费用抵扣
- 股份分红方案:将净利润用于回购token再销毁/将净利润按照持币比例直接分配给持币人(净利润通常为另一种token,比如BTC、ETH等)
(2)token总量无上限(股份增发)
无论是现实中的公司,还是区块链项目,都可能存在再融资的需求,这时可能面临配股、增发或是发行可转债等情景。由于应用型token基于公链创建,所有特性受制于公链所能提供的功能。比如在公链项目Waves中,提供了资产增发的选项,基于Waves发行的应用型token,均可实现token增发的功能。
总结
公链的token经济模型设计较为复杂,目前大部分区块链项目所采取的token设计方式也并非最完美的方案,公有区块链项目通常野心勃勃,试图建造一个自成体系的生态王国,而自身发行的token,则是这种体系下的“法定货币”,项目开发者尝试解决许多在现实经济体系下仍未完美解决的问题,尽管技术是如此重要,但是经济模型的完备与否将对区块链项目的长久发展产生影响。现阶段,采用通胀模型发行token+稳定币的方式比总量有上限的发行方式更具优势,这种方式发行的双token更接近“股份+货币”而非“商品”,有利于生态体系的建立,而token在后续分发机制下的持续分配,也代表着项目对于激发各利益群体参与项目积极性的尝试,如何权衡各方利益,也是各区块链项目对人性中共识的探索。
相比之下,应用型token可以被直接视作股份,设计者们可以直接根据现实中公司股份的发行方式来设计token,使用证券特性更为完备的公链来发行股份token,更利于项目长足地发展。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公链项目,例如Nxt、Peercoin和Waves等,都曾尝试以金融资产的发行为切入点,来为应用型项目提供底层证券服务。
最后,在掌握token经济体系设计的原则之后,我们还应不忘初心,token设计的目的最终是要回归现实社会中,而不仅仅是计算机世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