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只是一组经济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后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
①如果没有金融市场提供的抵御存亡风险的金融工具,个人和国家在面对风险事件的冲击时可能还是会求助于暴力。
金融~妇女:金融市场的出现与发展,把人从工具属性和相关制度约束中解放出来,即使灾荒发生时不再有那么多家庭需要卖妻鬻女了。
金融~婚姻:只有等金融市场把风险交易的功能从婚姻家庭中剥离,婚姻的避险功能负担才会被减轻,爱情在婚姻中的权重才能提升。
金融~土地:土地分配差距归结为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这种看法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到了今天的中国,土地还不能私有,更不能自由交易,因为怕买卖兼并导致土集中少数人手里。一次次农民起义,非完全土地私有或者土地自由买卖所致。从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对比,我们看到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如果有了更丰富的事前规避风险以及事后缓冲风险的金融工具,即使农民暂时受到灾荒、人祸等风险事件的冲击,也用不着被迫卖地,土地也就不会过度往少数人手里集中。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金融也可以改变人类历史,至少可以帮助避免许多农民起义发生。
②金融对富人可能是锦上添花,对穷人则可能是雪中送炭。过度依横银行的金融体系本质上偏担富人,贵族,和已经成功的企业。
金融~融资:如果融资的前提条件是实物资产抵押,那么富人和穷人之间谁可以得到融资支持呢?当然是富人,或者是已经成功的企业。也就是说,如果金融行业还停留在以银行为主的初级状态,那显然对富人最有利,因为富人可以拿出所需要的实物资产抵押品;同样道理,这也对已经成功的企业更有利,于是造成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eg:银行体系, 中国IPO规则,国企,重资产。
发展金融市场的内在要求就是减少融资的抵押要求,让那些未来前景看好,但现在没有实物资产、没有太多到手财富的“穷人”也能得到融资支持。
发展金融市场的意义在于把原来只对贵族开放的俱乐部,变为对所有人开放。长期而言,金融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其收入不平等系数就越低。
金融~创业: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万众创业的催化剂、也是众资发展。过去的中国资本市场仍然是贵族俱乐部,阻碍收入机会、创业机会平等化。相对于银行,,相对于原来的A股市场,这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创投基金、PE基金寄希望于未来、奖励未来,而银行和过去的A股市场则是着眼干过去、奖励过去。正因为这种差别,以创创投基金、PE。
eg:pe,创投基金,马化腾,李彦宏,盖茨。
金融~量宽:量化宽松的结果是使富人更富、穷人相对更穷,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结构都出现扭曲与恶化。“环”的金融政策会阻止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也促使收入差距恶化。降准降息增加流动性,泡沫更大,出现安排的牛市,甚至股市回报高于任何实体,激励结构、社会资源配置结构严重扭曲,拖垮长久创新力。
eg:美储,欧行。中国
③社会可以更主动地利用非人格化的金融工具进行跨期价值配置,更好更主动地安排规避风险,让人们不用担心生老病残,让日子过得更加安全。尤其是在实体行业普遍产能过剩的今天,物质消费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人们关注的更多是自己和亲人一辈子的生老病残问题,而这恰恰是金融市场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总福利的增长点在于,未来的消费、安全,在于保障,解决生老病残的需求。所以,今天这个阶段,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重中之重。
虚实的问题:似是而非的认知还是太多,尤其在谈到到“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时候,从下到上,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当然要重点发展实体经济济”或“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这种表面看似乎很有道理的陈述,实际上经不起经济学逻辑的推被。经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多配置资源到高边际价值的行业,减少对边际价值为负的行业的投入。
与很多人说的相反,我们要做的恰恰应该是重点发展金融经济,淡化实体经济,而且实体经济要多为金融经济服务才对!之所以“实体体经济为主,金融经济为辅”的观点大有市场,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走出短缺经济、农耕经济的思维。对于东西不够吃、不够穿的时候,只有这些“实”才能让人活下去。我们同时在接受医生服务的价值医生不生产物质,实际上很多时候医生要割掉这个那个的在在的贡献,我们会接受“医生服务有价值”的陈述。
顺其自然、不受政府干预、自由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会扩大金融的普惠性,提高金融的可得性,深化金融渗透的层面,使金融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从而降低收入差距。与此相反,对金融的过多政策干预则会扭曲资源配置,逆转经济结构调整,造成更多的机会不平等和财富差距。我们尤其要纠正以前的错觉,就是觉得“政府不干预的金融只对富人有利,政府干预就是为普通人而为”。现实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