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cryptocurrency, buy the substance, sell the hype
市场上有一类区块链项目创始人,每天活的像广告宣传片一样:他们在各种会议演讲中穿梭,达成任何一个微小的合作就恨不得出去游行(类似那些接入了微信支付就说自己和腾讯合作,加了支付宝二维码就说自己携手阿里巴巴的),然后,把所有提出反对意见的人标签成阴谋论者,把要卖币的群成员标签成没有信仰。
不得不说,这种套路现在还挺有效。很多咄咄逼人的项目就这样挤进了市值排行榜。
而今天女王想说的,是另一类值得我们投资者关注的常见套路,那就是:
反炒作(Anti-hype)
ETH
还记得去年圣诞节前后,数字币市场的狂热吗?2017年12月31日,XRP超过了ETH成为全球市值排名第2币种。当时的新闻媒体都说:“XRP打败了ETH”。但女王认为的实情是,以太坊正在玩着“反炒作”策略。
当时的基本面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加密货币运行在以太坊平台上,如果想用嘴拉盘分分钟ETH就可以重新反超XRP,甚至动摇比特币的第一地位。毕竟中本聪不太可能出来,V神就是这个区块链时代的真人领袖。
然而Vitalik没有上电视或者大肆宣传以太坊将“颠覆这个”或者“取代那个”,反而在自己的Twitter上说:“ETH的价格被高估了”。
他说:“全体加密货币社区,包括以太坊在内,都应该注意高价格带来的警告。我们需要知道,千亿美元的纸面财富,并不等于真正做出了对社会有意义的东西。”
LTC
接着,莱特币的创始人Charlie Lee宣布他会卖掉自己所有的LTC持仓。这个动作让莱特币的价格应声下跌。原因很简单,投机者不能把赌注下在一个不关心币价的创始人身上。其实投机者想的没错,Charlie Lee不关心莱特币的价格,他关心的只是莱特币的发展。
不太明白?简单打个比方,一个以“去中心化”为使命的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能够健康成长,和能自己独立立足于世,是两件完全不同量级的事。
Anti-hype Coins
*以下部分为举例,不作为投资建议
ChainLink是个低调得有点过分的项目,他们的人哪怕参加Consensus大会带的也是别家的工牌。看看他们无趣的Twitter账号,低调的几条创始人采访,没有一丝炒作和表演的味道。在一个微商币都要吹上天的时代里,他们甚至连和自己和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合作都很少对外炫耀。
这个项目背后有什么呢?一个备受尊敬的创始人,一群把自己叫做“海军陆战队”的忠实粉丝,还有一个叫做smartcontract.com的官网。查一下域名信息,创始人早在2008年就看到了“智能合约”的发展,把它给注册了。
而女王前阵子在申请Seele项目的参与资格时,发现这个项目画风清奇,要先做题。参与Whitelist的人都要回答10个题目,内容全是测试投资人是否能理解白皮书的内容,以及行业经验和身份是否能帮到项目。
再举一个DragonChain的例子,它们在众筹和机制上有几个特点:
-
众筹阶段任何时候价格都一样,没有那些“每个礼拜涨价0.2”的所谓“销售技巧”,意图让投资者产生心里和时间压力,担心错过然后匆忙投入;
-
团队的token分2年时间释放,也就是说团队成员需要有长期的承诺,避免“融了就跑”或者“拉完就跑”的事情发生;
-
针对所有Token持有者,有一个指标叫做“睡眠分”(slumber score):你持有的时间越长,你在生态系统中获得的能量就越多。这样就能鼓励锁仓,抑制快速进出的投机者。
总的来说,不光要看项目说了什么,选择Anti-hype币不光看它们有没有吹牛,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有设置一些“反炒家入场”机制,把不理性的韭菜排除在门外。
走“反炒作”路线对项目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创始人要走反炒作的路线呢?因为当一场危机真的来临时,能够留下的将是那些信仰者比例最高,投机客所占比例最低的项目。
尽管新韭菜很容易受到炒作者的吸引,老练的投资者却越来越厌倦炒作。在最近的一次开发者大会上,炫酷的区块链项目虽然吸睛,但真的被挤得水泄不通的,反而是那些乏味的、极客的项目。
这就是暗流涌动下的趋势变化。
我们如何更好的获得投资回报?
说了一堆故事,最重要的还是要实用。作为投资人的我们,要怎么利用今天学到的新姿势呢?
-
用来平衡自己的仓位,平衡好“炒作币”和“反炒作币”种的比例。
-
直接忽略“炒作币种”,buy the boring long。
-
炒作币玩得好,可以带来短时的高收益;而反炒作币是要长线给我们活下来挣钱的,所以综合这两者,我们可以把炒作币的利润,用来投入到长线看好的“反炒作”项目中。
如果你认为我们正处于泡沫之中,那么看看这个项目的基本面,问问自己,它的市值有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基本面因素,有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项目在煽风点火。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 爱你们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