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比特币是第一代区块链应用,以太坊算第二代,EOS 等属于第三代的萌芽尖。这种观点看似合理,但却暗含一个前提:未来有一条能通吃全世界的链。
不过这条提前未必成立。
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回溯历史,回顾区块链的前身 TCP/IP 协议,就能估算大概率的演化脉络。
TCP/IP 协议是互联网的基座,我们第二季写过一篇专题(戳此复习),但核心逻辑用下图就能说清。
图 1 TCP/IP 协议模型
顶层的 HTTP 协议能让所有人看到五彩网页,它种在 TCP 之上。TCP 协议保证数据传输无误,它种在 IP 协议之上。
IP 协议负责找对到接收方,是当今互联网的底层。出人意料的是,IP 协议极其简单,用 5 张纸就能写完所有技术细节。IP 没有安全功能,没有加密协议,不支持大数据包,不能解析地址,也不管传输质量好坏,简单到简陋。
可 IP 协议为什么能在过去 50 年中,成为整个互联网不可替代的支点?
因为它足够简单,IP 只负责找准点,其他问题一概不管。至于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是通过完善 IP 协议本身完成,而是在 IP 之上叠加其他协议完成:UDP、TCP、HTTP、IPsec、QoS、MPLS、HTTPs 等都在其列。
最终,互联网变成我们今天层层叠叠的协议组群。可问题是,为什么没有公司做一套完整的协议、解决所有问题?
不是没有试过,很多软硬件厂商都尝试用一套协议打天下的方案,其中包括:
几大通信业巨头组建的 ATM 协议(异步传输模型),技术高大上,从底层一路通吃到顶层,但现已绝迹。
IBM 的 SNA 协议、微软的 Netbeui 协议、苹果的 Appletalk 协议,甚至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的 CLNS 协议……都试图用全能方案摆平问题,但这些尸体都横在历史的血泊中。无数精英卖命,为什么拼不过一纸 IP 协议?
用技术口吻说,就是耦合性太低,“耦合性低”的意思是繁文缛节多,使用难度大,最终市场抛弃所有复杂方案,只留下 IP 协议一个活口。
在 IP、TCP 和 HTTP 的帮衬下,互联网已解决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多样性,还没有解决价值传输和不可篡改问题,于是往上再搭协议。
图 2 区块链和互联网的关系
互联网的历史注定是一局无尽的积木游戏,规则是找出最朴素、但最能扛住时间磨洗的一块积木堆上去,暂时缺失的功能就留给更上层的积木解决。
于是,后 50 年发生的事,大概率会重演 50 年的逻辑。我们无法铁口直断必然如此,但可以推测一种可能:
首先,由市场选出一条清算链,放在区块链的底层,补足 TCP/IP 下不能传递价值的短板,在所有法币之外,比特币概率最高。接着,在清算链之上搭建应用链,解决不可篡改问题。最后,在清算链和应用链之间,用侧链缝合。
如果寄希望用一根链包圆所有功能,可能重演 ATM、Appletalk 等协议的悲剧。那些协议不是不好,而是为了通用,必然牺牲本该鲜明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并不非被人设计出来,而是由历史筛选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太坊是一根源生逻辑有缺陷的链。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希望通吃从清算层到应用层的所有功能。但是,论清算安全性,它不如比特币;论应用执行速度,也不如很多币,还要受制于手续费。
如果以太坊不能做出发币功能以外的长板,那么它的长线命运似乎已经写进历史的注脚,历史只愿意在每个功能层留一个活口,因为这样最有效。
区块链的演化路径只有一个:专业的链做专业的事,其他事让更专业的链去做。侧链作为管道,连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