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需要信仰。
在区块链信仰出现以前,早就存在世界知名的公链,只是大家没有往这个方面想过而已。
儒学这条公链能够立足,一方面是大学中庸孟子这种流传下来的开源著作,今人觉得注解繁多,但不妨碍当时的分叉,把整个东亚都纳入统一共识圈。
另一方面,每隔段时间就会出现像孔孟、董仲舒、朱熹这样的超级节点,用迭代传播的方式、平民庶人都能理解的套路,将大家的信仰上链,解决了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终极问题,塑造了一套整饬的共识机制,发展了最大基数的社员,扩大了群众基础。
更棒的是它的Token设计机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是不是光想想都觉得热血沸腾。
所以你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公链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群众路线,如何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要能够解决群众切实的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是唯心角度的,也是有价值的公链。
我们今天总看到说EOS社群做得好,共识机制发展得多棒,少年,你们还是太年轻啊,史上最牛逼的社群不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复盘参考、提炼经验么,何必舍近求远?
我们今天强调区块链最重要的资产就是社群,但是社群怎么做、共识怎么形成,大家都莫衷一是。
既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社群如何走向,那么不妨总结一下以前这个人类历史上存在过、至今依旧存在的庞大社群是如何维持共识的。
币少有个观点:许多文化问题的本质,是可以从金融角度认知的。
东亚最大的社群共识是儒家文化。
文化是什么?
可以简单理解为因经济需要而内生的某种隐形合同。
为什么是内生?
因为当外部经融市场不发达的时候,家庭或者宗族必然就会成为内部金融市场,调配个人的资源,所以不是选择内生,而是只能内生。
构建儒家这个超级社区的共识,有两个:忠与孝。
为什么儒家社区要把孝顺强调到这么高的地步,你想过没有?
因为当时外部市场的匮乏,如果人类要实现老有所依的目标,必须通过抚养下一代来实现。
所以孝顺作为当时社区的最高共识被强调,其本质在于必须通过某种情绪来执行两代人之间的隐形契约——
内疚感。
依靠下一代的内疚感来执行对上一代的经济回报保障,父母必须从小训练孩子,让他们对每一次违逆父母的意愿而产生内疚感,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那么等到孩子长大父母就不用担心自己付出的投资权益受到损害了。
社区中光情绪调动往往是不够的,因为情绪是很容易波动的,必须还要另一种形式的社区共识凝,那就是Token。
Token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流通性,一旦Token被锁死,那么它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在儒家社区中,Token所代表的含义,不光光是代币,而是某种权益。
一个颇具规模的宗族,总会调拨相当部分的公孥,兴办公学,让族中所有适龄男童来学习。
每个男童经过考试后,都可能成为童生、举人、进士,这不就是用Token作为权益证明进行ICO的实例么?
这种通证是可流通的,可以进行良性循环的,一个男童考出头,成为官宦的后备役,接着他会继续追加投资进入公学,等待下一个ICO项目的出现,如此往复。
有人描述说通证的本质是资产的证券化,币少非常同意这一点,只是限于当时的金融市场,儒家社区无法形成证券化,所以只能以模糊的人格化形式存在。
因而我们今天论证社区通证的时候,也同样需要以外部的经济市场为出发点。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市场的核心痛点是效率。
也就是说区块链的驱动方向应该是朝着“如何让更少的人花更少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进行交易,同时减少信任成本”。
高效地流通、低成本地运营,才会成为区块链社区的共识,也才是未来的方向。
上个月马云站台了港版支付宝AlipayHK的发布会,这个由蚂蚁金服牵头的应用号称“全球首个区块链跨境汇款服务”,说白了就是用区块链解决传统跨境汇款的滞后、汇款遗失的问题。
你看,大佬们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了,你还愣着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