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BOX
真假BOX的事情,喧嚣了已经有段时间了。 2017年12月,企业级数字资产保险箱应用BOX项目发行了BOX盒子币。2018年7月,数字内容产业的区块链公链ContentBox也发行了BOX币。 然后故事就十分精彩了,简单概括就是:BOX指责BOX在蹭BOX的品牌影响力,BOX回应BOX在碰瓷……然后币圈的围观者们跟着议论两句,选择性地站队BOX或者BOX,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并没有争论出什么结果来收场,所以BOX还是叫BOX,而且依然有可能会有新的BOX涌现出来。 正常现象 事实上,token重名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其实人们称呼的token,比如BTC、ETH、LTC等,并不是token的全名,而是简称。比如Enterprise OperationSystem,相信绝大多数炒币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但一说EOS就明白了。 所以每一种token都会用一个标识的符号,通常采用二到四个字母的缩写,比如HT、XRP、DASH等。 而且,由于以太坊的ERC20协议,实现了让任何人都能发行token的可能,而发行token就可以进行募资,并最终建立自己的生态。所以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了成千上万种token。而Token多了,总会有重名的事件发生,尤其是简洁易懂还比较正面的名字。就好比你的身边,总会有一个叫张伟的人,但叫杨伟的估计就很少见了…… 当然了,重名无疑会带来不便,比如用户可能会“买错币”,造成投资损失。而且,重名的项目方在宣传时撞车的话,那场面也是很尴尬。 无解之解 而关于解决token重名问题的方案,目前并不多,大概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种方案是靠行业自律来解决,也就是大家起名之前,看到有人起过的名字就别再起了。可问题是好名字人人都想要,就连清代皇室起名还专挑生僻字,生怕给百姓起名带来不便,所以都叫什么胤禛、顒琰、旻宁什么的,凭什么你区区一个小项目起的名字别人就不能起? 更何况在市场行为中,大个核桃、旺子牛奶……从来都不少见,就连这种明显不占理的事情都层出不穷。所以如果说靠行业自觉的话,你自己觉得区块链行业自觉过吗? 第二种方案是诉诸于法律来解决,也就是打官司让法院来判决。那就更无解了,首先诉诸于哪国法律就是个问题,还有法律保护不保护的问题等等。 而且根据我国的商标法,注册商标是分类保护的,只要商标不是相同或类似类别就不算侵犯商标,当然驰名商标另当别论。但是在BOX控诉BOX蹭品牌之前,相信大多数人都没听过BOX,所以BOX确实有碰瓷嫌疑…… 所以解决重名币的问题,现阶段来看是无解了?不!圆石告诉你,事情没那么简单。 第三种方案是韭菜提高姿势水平,也就是通过技术性手段来防止错买重名币。 简单来讲就是,买币的时候一定要认清LOGO!对,你没看错,认清LOGO!可以避免90%以上的重名币现象。另外那10%,那就真的不是重名那么简单了,那涉及钓鱼,是违法的啊。咦?不对,发币(艾希欧)本身就是违法的…… 除了认LOGO之外,还可以看全称是否正确。当然,只认LOG O和看全称的话,怎么能称作是技术性手段呢?终极大杀器是查一下币种的合约地址! 尽管币种的缩写可能会撞车,但合约地址却是独一无二的,就好比人尽管可以重名,但指纹不可能重合一样。 所以只要是在以太坊上开发的数字货币,打开https://etherscan.io/,就能在以太区块浏览器上查询出合约地址。 比如我们来演示一下,搜索一下一个区块链+票务的token——STNT,就会出现2个STNT,一个全称是StoneTicket,一个全称是Storage Network Token。 呃,虽然看全称已经知道了是要找第一个……但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还可以点开去查看合约地址。所以我们来打开第一个STNT。 如果交易所上显示的合约地址也是这个合约地址,那么恭喜你那里的STNT是区块链+票务的token。如果不是,那就再去查询另一个的合约地址。 说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token重名很正常,韭菜们只能在交易时自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