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5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区块链媒体社会责任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向松祚用3个99%来形容当前的区块链市场:“99%的人根本不知道区块链是什么、99%的区块链公司根本不懂区块链、99%的区块链项目是骗子。”他指出:现在真正懂得区块链技术的人很少,区块链最近的火爆与狂热反应了中国整个社会的三大问题:贪婪暴富、浮躁浮夸、毫无底线,脱实向虚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向松祚教授对货币理论及国际货币制度演进颇有研究,师从“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现任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向松祚教授用三个99%来形容当前的区块链市场,从这三个99%的结论,说明向教授对区块链还是做了一些研究,不然很难判断99%的人和区块链公司不懂区块链是什么。相比许小年等一些经济学家,对区块链持绝对排斥态度,小编觉得,向教授这种判断还是比较负责。
比特币作为私人货币,属于竞争性货币范畴,这种货币发行理念,向松祚教授及其老师蒙代尔的“区域性货币”不同。竞争性货币的支持者哈耶克生前多次表示,蒙代尔所倡导的欧元并不是好的解决方案。之前,向松祚教授表示,黄金和比特币的避险功能都是一种幻觉。避险货币就是美元,欧元能够避险,其他的都是辅助性的。日元英镑瑞士法郎,这都是辅助性的。黄金和比特币都是投机产品,不是避险产品,这是一种错觉。
黄金不小心躺枪了,但事实上,对黄金、股票、美元作历史性研究会发现,黄金确实不是避险货币,从历史角度,避险功能不如美元和股票。比特币基本排除记账单位、支付媒介两大功能,能否胜任价值存储?作为“数字黄金”,如何高频波动比黄金风险要大很多,不利于资金避险,尤其是大资金。
那么问题来了,99%的区块链项目是骗子,那么比特币是另外1%吗?如果是,为什么比特币不是骗局?
正常情况下,话都说到99%了,基本就否定了这个东西,留下1%只是给彼此留点颜面好下台阶。毕竟人都有选择性偏差的毛病,当信息经过“意念场”会自然弯曲,自然地选择站到另外1%一边。而一部分人则自然将区块链信息“弯曲”到99%里面。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部分经济学家对比特币及区块链的言论:
郎咸平教授是比特币的绝对唱空者,多年前曾在电视上公开说,“比特币白送我都不要”。他认为,比特币是庞氏骗局,没有核心价值,最早时就是一群“加密朋克”的极端行为。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家Paul Krugman,比特币及其他加密货币使演化倒退了300年,这是因为与挖矿交易及验证区块链历史相关的成本将摩擦重新引入了货币生态系统。此前Krugman曾多次刊文称比特币是“邪恶的”以及是“长线诈骗”。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Kenneth Rogoff认为,比特币的价值将在10年内低至100美元。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数字货币提出质疑,如果数字货币没用于交易,那它实际上是一种货币吗?美国经济学家Peter Schiff也提出类似的质疑:人们购买数字货币却没有使用它们。BTC是一项投机资产,不是一种可靠的价值储存手段,这是它最大的问题。经济学家Saifedean Ammous指出,比特币的根源在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原理,这种观点与许多比特币极端主义者类似。
Ammous的观点确实比较中肯,奥地利经济学家Ron Paul就是数字货币的支持者,在其最新论文《美元困境》中表示,如今的货币体系很糟糕,贵金属和数字货币能够共存,以帮助对抗日益衰落的全球经济。英国经济学家William Knottenbelt认为,加密货币可能会取代传统货币,其现在已经具有传统货币的基本功能。加密货币将在2028年成为主要的支付形式。经济学家Tuur Demeester表示:“比特币是一种不受地理限制的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持有、交易比特币,或在比特币之上建立事业。这是一个虚拟的大陆、基于云端的世界,我认为比特币的经济规模终将比肩美国。”
币圈也有对99%区块链持否定的观点,但对比特币几乎都推崇备至。不管是经济学家还是大众,都对这一新事物产生足够的好奇心和争论。比特币,是骗局,是“数字黄金”,还是“经济规模比肩美国”的神物,最终要回到争论的焦点——作为货币,比特币要什么价值?
郎咸平、克鲁格曼、Peter Schiff等经济学家都对比特币作为货币存在的价值表示质疑。这种质疑不无道理,但是又非常复杂。首先,是否有价值?如何判断价值?这是一个在经济学领域争论了几百年不休的话题。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都从供给端,坚持劳动价值论观点,而杰文斯、门格尔、克拉克、瓦尔拉斯及边际学派代表则另辟蹊径,从需求端提出效用价值论,尤其是边际效用价值论,对传统价值理论冲击很大,二者一度争论不休。经济学领域的折中大师,马歇尔则将供给与需求结合,折中融合了两种价值论,从时间上安排开二者的冲突。马歇尔认为,短期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但长期来看,企业可以根据价格调整生产,生成成本决定价值。
然而,这种折中并未化解对价值论的争论,更为要命的是,信用货币脱离了黄金本位支撑,演变成为国家信用作为背书的无锚货币,更加剧了对于货币是否有价值的争论。简而言之,货币是否有价值,价值如何评估,本是世界级难题,而脱离国家信用背书的比特币像“妖猴”问世般火上浇油、乱上添乱。
把价值等同于交换价值,是经济学家对价值的狭义界定。实际上,每一种事物都有价值,只是相对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等有不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大小很难比较。比如,姚明的价值大,还是刘翔的价值大?几乎是无解的问题。回到货币,货币有货币的价值,我们认为货币有三种属性:记账单位、交换媒介、存储价值。只要具备这种价值(功能)的货币,我们认为是有价值的。从人类货币史来看,不管是否有国家背书,不管是否私人发行,不管是否金属货币,只要能够解决市场交换流动性问题,这种货币就有价值。
回过头来看看比特币,一般认为,比特币不具有记账单位、交换媒介的属性。当今全球范围内,使用比特币支付的交易份额在1亿美元以内,这个份额确实太小,相比美元可以忽略不计。但比特币在区块链项目投资领域的交易金额应该要大一些。不过,比特币极不稳定的价格,大大破坏了其记账单位和交换媒介的功能。再来看看存储价值,这是比特币比较受认可的一种功能属性。不少人,认为比特币属于数字黄金,属于投资品,目前大量的比特币交易也证明了一点。
问题分析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关键的分歧来了——只要有人认比特币的价值,它就可以成为货币或具有货币属性,那么其它代币、ICO是否也具有比特币一样的合法性?是否就不是骗局?
这里的关键在于货币价值的发现机制。货币是否有价值,关键看市场是否发现它的价值。比如二战期间,部分地区商品交换困难,香烟被市场发现并作为交换媒介。人类历史上,贝壳、铁器、石币、大米、黄金等都被市场自然发现并成为货币。随着纸币大规模发行,黄金的货币属性退化,但仍具有价值储藏功能。比特币亦如此,比特币并没有直接兜售,而是定额发行2100万个,“矿工”可以自由挖矿,获得比特币后,市场来决定它是否有价值。
后来有一个非常普通而关键的事件——2010年的5月18日,美国一小伙子Laszlo Hanyecz在比特币论坛BitcoinTalk上发帖声称:“我可以付一万比特币来购买几个披萨,大概两个大的就够了,这样我可以吃一个然后留一个明天吃。 你可以自己做披萨也可以在外面订外卖然后送到我的住址。” 这是比特币第一次产生价值,也是第一次产生价格,这笔交易意味着市场第一次自然发现了比特币作为货币的价值。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对Laszlo Hanyecz的帖子感兴趣。同年8月份比特币上线交易,好事者找出这帖子,表示600美元的披萨好吃吗(2010年8月价格),11月的时候还有哥们发出2600美元的披萨好吃吗的跟帖(2010年11月价格)。
随着价格逐渐上涨并在2017年达到20000美元,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型的加密货币逐渐被世人知晓,更多人将其界定为“数字黄金”。不管是出于投机、投资,还是交易使用,比特币从诞生到今天都符合“货币发端于市场”这一基本规律,而不是认为认定它有价值或人为定价。
而另外99%沦为骗局,问题就出在这里!
很多区块链项目,动辄发行上亿、十几亿、甚至百亿代币,发行价格1美元,有的十美元,项目还处在白皮书阶段,一行代码还没写,估值就达百亿美元,随随便便就干掉一个深圳华强的市值。很多还号称就是要干掉小米、腾讯、阿里这些古典互联网企业。这就是问题所在!不管是token还是coin,其货币价值都是由市场来发现,市场还没发现其价值,就已经确定了价格,并到处兜售。这是典型的泡沫。
我们看过兜售股票、债券、黄金,都是没有看过兜售货币。如果货币印刷(写个代码)就能兜售卖钱,那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去劳动、投资,都去兜售货币。有人会说,要能卖出去啊。问题不是卖不卖的出去,而是这种逻辑是错误的。
货币价值源于市场发现,货币价格源于市场交易,99%的骗局源于货币兜售!
本文来源:区势传媒 责任编辑:Byzantium
声明:本文系区势传媒原创稿件,版权属区势传媒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区势传媒”,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区势传媒是一家“研究型媒体”,专注于区块链经济和数字货币理论研究,旨在让一部分人先看懂“区势”,更多区块链信息请关注区势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