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比特币到底能否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能否成为和黄金一样的避险资产,对此,肯定和否定的声音皆有之。肯定的声音认为,比特币的总量恒定、稀缺性、不会有通胀决定了其和黄金一样的地位;而否定的声音认为,比特币暴涨暴跌的德性,怎么可能作为货币和避险资产来使用呢?或许等量的比特币早上能买头牛,下午就只能买个鸡蛋了,这谁受得了。彼得(公众号:sf-btc)认为双方讲的都没错,因为这些都是比特币目前的一个现状,但是彼得认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比特币。
讲真,比特币最终能否成为一个广泛接受的全球性货币,彼得不敢肯定。但对于比特币产业链上的我们来说(矿工、投资者、生态创业者),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比特币的合理价格到底是多少?其价格的支撑体系又在哪里?最后能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价格?相信,对于炒币的小伙伴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苦恼的问题,因为由于绝大多数数字货币是否” 三无”物种(无产品、无数据、无业绩),无法对其给予一个准确的估值定价,而没有准确的估值,所谓的价值投资就无从谈起。
通常来说,对于一个事物的估价,我们首先是用产生这个事物的成本来衡量。那么对于比特币来说,用挖矿的成本来衡量其价格有一定的合理性,即根据矿机投入折旧以及挖矿电费和人力消耗,结合全网运算能力(挖矿难度)的发展预期,从而估算出目前每挖一个币大概需要多少成本。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成本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矿机硬件技术会不断优化和提升(如近期嘉楠耘智的7NM芯片),那么比特币挖矿所需要的生产成本和能耗必然会随之降低;另外就是,随着挖矿规模的增加,对于个体或机构来说能够挖掘到的比特币又会逐渐减少(挖矿难度增加),这又会增加挖矿成本。
但是,对于数字货币来说,彼得认为其价格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居多,而生产成本仅有一定的参考依据,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新挖矿出来的币占总量和交易量的比重较小,那么新币生产成本对价格的影响就很低,在彼得看来,其生产成本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意义。所以,彼得(公众号:sf-btc)认为比特币在市场中的价格是成本和市场其他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的共振产物。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心理因素主要是在中短期中影响比特币的价格,如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数字货币投资者心理产生影响(恐惧或贪婪),进而对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此时的生产成本不值一提。我们从比特币以往的暴涨暴跌中可以看到,基本都是发生在热点事件出现、媒体推波助澜、大批接盘侠涌入的时候。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在全球货币贬值、通胀预期严重的大背景下,一种总量恒定的货币对于默默承受着货币贬值后果的普通民众来说具有多大的诱惑力,就比如我们目前的情况,美元加息,导致各国的经济处于动荡之中(前有委内瑞拉、阿根廷,后有土耳其、南非等),那么这些国家的民众要避免为数不多的资产贬值,首先会购入美元来避险,但是不要忘了,美元兑换这事是受到政府控制的,不是你想换多少就换多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退而其次的选择是比特币,这一点从几个国家的交易所数据就能看到(如土耳其交易所 Paribu、 Btcturk 和 Koinim 的交易量在过去的 24 小时内跃升了 100% 以上)。
所以,在各种利好条件的支撑下,大多数人在非理性的冲动下降推动着价格泡沫一路膨胀。当价格飙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先知先觉的聪明将会大量抛售,从而导致泡沫破裂,此时,任何一条负面消息都可能成为暴跌的导火线。
从长期来看,一个币种的价格最终取决于币的核心价值。比特币作为一个点对点支付的网络,只有让愿意使用它的人变多了,这张网才会变大,那么流动性才会变强。而织就这样一张足够大的网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足够长的时间的。我们比照历史来看,任何的新生事物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暴涨暴跌的发展历程,这似乎是一个必然!
彼得(公众号:sf-btc)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说过,由于比特币及整个数字货币的市值和参与规模还是非常的小,什么时候比特币价格达到某个高度、市值足够大了、比特币的接受程度足够广了、比特币技术有了重大优化了、持币用户足够分散了,那么到那时,无论是硬件制造商、矿工、投资者、业态创业者,都将会有一个稳定合理的收益率(当然早期的暴涨暴跌中所带来的投机机会也将不复存在,那些早期参与的幸运者将获利丰厚),比特币才会发展越成熟,其价格就会越稳健。总之,比特币逐渐走向社会大众的过程是比特币逐渐分散的过程,也是价格逐渐平稳的过程。在彼得(公众号:sf-btc)看来,比特币暴富的神话终结之时就是比特币成熟之时!
我是彼得,一个有思考的价值号,助你成长和收获!
【原创不易,日更唯艰,若觉得有点价值,
小伙伴的转发就是对彼得最大的打赏!】
三非彼得公众号:sf-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