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经济学人》(英语:The Economist)是一份英国的英文新闻周报,它在1843年9月由詹姆斯·威尔逊创办。是一本涉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事务的综合性新闻评论刊物,着重于对这些议题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它面向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读者中包括诸多具有影响力的高管和决策者。本文选自经济学人2018年6月30日发布的特别报告。
区块链峰会之于技术宅们,就如同礼拜之于信徒们一般。会上的发言人如同传道般宣讲,描绘着他们口中华彩的未来。而这正是由初创企业Blockstack承办的一次区块链峰会上的景象。会上人们的热情让人不禁回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互联网大潮的景象。一些发言人将早期科技领袖们,比如“网络空间独立宣言”的作者John Perry Barlow,和互联网发明者Tim Berners爵士的言论引为己用。
这些峰会像是在引领着新的技术进步。有着牛X哄哄名字的企业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甚至多到容易把企业的名字搞混。而且它们都在通过ICO,一种激进得多的众筹手段,发行加密货币并且融资。不过,虽然Blockstack和其员工也在发币,但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却是使互联网世界更加去中心化,让人们能够——用联合创始人Ryan Shea的话来说——“做能自己说了算的生意。”当然了,这听起来很像上世界九十年代那帮技术宅的言论重现。那上代人们都在此失败了,这代人还会成功吗?
成功可能会有点难。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区块链从业者们必须推翻现存的,仍然生机勃勃的Web 2.0体系。不过信息技术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每隔几十年,这个体系下最有价值的事物就会被商品化。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芯片,在商业化之后大幅减少了电脑的成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源操作系统开始挑战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老大的地位。现在则轮到了数据。
可以退票,别想走人
现今的互联网应用程序都把用户界面,代码和数据三元素结合在一起。以脸书为例,虽然它最为人所知的是其网站和app,但这只是脸书虚拟王国中的冰山一角。维持整个社交网络运转的大部分软件代码和全部的数据都被储存在公司的云端存储上,脸书能控制这些数据,从而拥有了对于用户的权力。用户可以选择其它应用,但是也会失去在之前应用中产生的所有信息,包括与朋友的联系。而相比之下,在Web 3.0的新型体系下,界面,代码和数据在创始之初就都是分开储存的。这种设置能让权力回归于用户,让他们自行决定是否对某项应用开放数据。假设用户对某一社交网络不满意,他可以轻松地切换到另外一个网络。这样的应用被称之为“去中心化应用”,又名DApps,而通过这种类型的应用,用户可以直接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而无需通过第三方中介转接。
严格来讲,曾经有类似的理念出现过,但失败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到本世纪初,出现过一种名为“点对点”的去中心化服务。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人知道如何建立一个足够坚实,稳定的去中心化数据库。而随着2009年比特币及支撑加密货币的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这个问题有了答案。本质上讲,区块链就是一个没有中心化管理员的账本,而由一些名为“矿工”的用户共同维护,互相制约,并保证区块链网络的正常运行。
虽然目前来讲比特币主要用来投机,但其实它可以被视为一个DApp。比特币的链上记录着每个在流通中的比特币的交易历史,清楚地记载了哪些用户拥有多少比特币,形成了一个无法篡改的数据库。持币者使用名为“钱包”的软件来保存对应链上数据的私钥,追溯资产和互相转账。
几乎所有区块链项目都从比特币和以太坊之中借鉴许多。目前最前沿的项目都旨在建立用运行DApps的基础设施。Blockstack,可能是其中最雄心勃勃的竞争者,被视为最适合作为运行DApps的操作系统。
另外一个受人瞩目的领域是去中心化存储。其中一个由Tim爵士领导的,名为Solid的项目,以提供可被用户用来保存数据的“数据仓”为卖点(虽然这并用不到区块链技术)。另外一个是IPFS,由Protocol Labs的联合创始人Juan Benet创建。
真实落地的dapps为数稀少,而且尚不完善。例如Graphite,一个提供在线文字处理器和其它办公应用的DApps,与谷歌的G-suites非常相似,但在Blockstack开发的链上运行。或者OpenBazaar,一个区块链版的亚马逊,依靠IPFS原理运行,不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服务器来列出商品列表和处理交易。相对的,买家和卖家通过一个软件来进行点对点的物品交易。现在最流行的dapps是一个名为加密猫的游戏,可以让人们在以太坊的链上抚养并交易电子宠物。
开发合适的工具和应用程序确实需要时间,然而这并不是去中心化概念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许多制度上的创新一样十分必要。如果在区块链的运行中剔除了中心化管理员的角色,那就要有其他人来处理相关的事务。矿工可以承担这个责任,但是开发者和拥有链上数据的运行者(被称为节点)也可以负责此事。区块链项目很多时候都像一个个小型的经济体,拥有自己的货币和治理体系。所以虽然区块链开发者们大部分都偏向自由主义,但是他们必须承担起作为管理者的重担。
之前关于去中心化的尝试都失败了,因为没办法建立起一个可行的经济制度,包括最初的互联网也是一样。许多互联网协议都是由学界开发,并由非营利性组织维护。但当互联网走入千万家,大量资本涌入之时,事情就变得复杂许多。商业互联网使人们难以形成共识,而且开发者们都更偏好加入快速扩张的互联网公司。另一方面,也缺乏一种使人们接受新型协议的激励制度。正如风险投资人Monegro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言:“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互联网的落后特性,以及其上繁荣的应用程序生态。”他说:“但在区块链下,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比特币在这方面又为我们指出了新方向。中本聪,身份不明的比特币发明者,同时也设计了被称为“加密货币经济模型”的制度。矿工们在计算哈希值之后,可以获得比特币的奖励。简单来说,每十分钟他们会参加一次摇奖。赢家会得到将数据写入新区块的权力和一些比特币。但这个奖励只会在十几次新摇奖结束后到账,所以让这个系统正常运行符合所有矿工的利益。
也有许多区块链项目开发了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模型。总体理念是以去中心化的组织取代中心化的公司,通过通证——一种激励制度——使人们能够协作,把用户,项目方等各方面联系到一起,让每个人都能从企业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并分享项目带来的价值。
养只猫吧
一些经济模型旨在建立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这也正是加密猫的特色所在,用户可以在加密猫游戏上进行买卖,并且把自己饲养的猫售卖出去。另外一些项目更加雄心勃勃。比如Filecoin计划成为一个用户可以在此上买卖存储空间,以此获得通证的交易市场。其项目方Protocol Labs为了保证这个项目的正常运行,花了很多精力来建立经济制度,并设计了一个精密的机制来匹配供求双方。
然而目前在运营中的,最精巧的加密货币经济模型是Steemit,一个有着100万左右注册用户的论坛。在此之上,用户可以通过其通证Steem给内容生产者打赏。Steem有着很好的流动性,可以通过交易所卖出变现,这也就意味着打赏是即时的,是个很吸引用户的点。另外一种不太容易变现的回报被称为Steem力,旨在提高用户粘性。Steem力越高,用户点赞的影响力越大。
如果上述内容听起来很让人头大,那么这些经济模型中的细则就更难理解了。我们还可以用比特币来举例,不过这次是个反例。当神秘的中本聪与2010年末消失之后,他老人家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比特币治理机制的内容。目前只有一个十分初级的治理机制正在运行。比特币的开发者已经决定修改比特币的代码,然后矿工通过算力来投票决定是否认可这些修改。但是近些年来,这两派人在如何更好的为比特币扩容这一问题上争吵不休。结果就是,不同派别的人创立了他们自己理想中的“比特币”。以太坊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为了避免这类问题,一些新项目正计划把项目的决策过程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写死在代码里,或称“链上治理”。以Tezos为例,它自称“能自我修正的区块链项目”可以允许任何人提交改革计划,并且投票决定是否通过。如果通过,倡议者会得到一些通证作为奖励。另一方面,Polkadot正计划将其“宪法”写进其创世区块中。持币人们可以为系统的改革投票,但也会有一个“宪法法庭”来做最终裁决。
在区块链项目真正起飞之前,它需要解决许许多多实际问题。比特币又一次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和阻碍所在。其中最大的阻碍是被业内成为“可扩展性”的问题,意即目前来讲区块链无法处理高交易量的情形。比特币的TPS相较之前高了一些,但最高也不过每秒十次,相比之下一些中心化的系统每秒可以处理几千次交易。一些新项目在这点上的表现略好,但也无法同中心化的系统相提并论。
更重要的是,一些区块链项目其实也十分中心化。几乎所有的比特币算力都集中在中国,被几家大公司所控制(原文如此——译注),但政府正在管控这个能源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通证的持仓量也相当集中化。以上文中的Steemit为例,它的持仓惊人的集中,90%的steem被2%的用户所持有。目前项目方正在对此进行改革。
推动点对点技术进步和提出web 2.0概念的Tim O’Reilly曾如此发问:“区块链十岁了,落地的应用程序在哪呢?”但他也认为不存在一个突破可以将区块链所面临的“戈尔迪之结”快刀斩乱麻,并且让这项技术成功扩容。就连脸书也将区块链视为未来机会:上个月脸书成立区块链小组,并且对不止一个区块链项目表示了兴趣。如果真的能有惊天动地的突破,那些爆款dapps一定会出乎人的想象。“对于一项新的技术范式来说,在新领域打赢总比在古典领域打赢容易许多”,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Chris Dixon如是说。请注意,谷歌并没有通过开发新的操作系统来胜过微软。那区块链时代的搜索引擎会长什么样子?Dixon认为是要巧妙的管理数据,比如一边从数据中获得洞见,同时还能让用户对他们的数据有控制权。
来源:币橙网
原文:The Economist
译者: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