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邓月容表示,“除香港本地银行之外,我们希望物流、保险公司也加入,接入内地和香港,将欧洲和内地(贸易融资平台)通过香港联系起来。”
包括监管、金融机构在内,近期密集入局以区块链为技术底层的供应链金融。其中有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香港金管局等机构。比如平安金融壹账通等,已于近日推出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或贸易金融平台。这类名为“贸易融资”,实则为供应链金融的平台,成了各家银行落地区块链应用的主战场。
10月18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表示,以贸易融资中应收账款融资为例,2018年全国应收账款融资需求超过13万亿,仅有1万亿融资需求得以满足,且主要由大银行服务超大型核心企业的一级上游供应商,而处于供应链长尾端的中小企业有近12万亿的融资缺口。
他认为,究其原因,核心症结在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多层级信用穿透难、核心企业准入门槛高、下游融资风险大、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少及跨地区服务能力弱,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亟待解决。
同日,平安集团首席运营官兼首席信息执行官陈心颖表示,大多数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只覆盖一层,就是供应商或者经销商。但是,过去十几年来有很大的变化,一是全球化,以苹果手机为例,苹果总装厂就有18家,14家在国内,占了7成。二是复杂化,简单的加工出口比例在下降,一个核心企业要面对至少有几千家的上下游企业,“怎么样很好地把它串起来”?
贸易区块链互联互通畅想
公开消息显示,A股8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中,有17家公司的中报提及区块链,其中15家为银行,供应链金融成为金融机构布局区块链最密集的领域。究其原因,金融壹账通供应链金融副总经理庄海龑认为,一是“去杠杆”下传统信贷的加杠杆模式走到极限,难以继续扩张。二是,区块链和风控技术发展使得供应链金融的穿透式风控成为可能。
包括10月18日,平安集团旗下金融壹账通在深圳推出“壹企链”供应链金融平台,运用区块链等技术链接核心企业与多级上下游、物流仓储、银行等金融机构。
10月1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润中表示,协会正在联合各方着力构建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贸易金融跨行交易信息交互系统,力求为银行开展保理等贸易金融业务提供平台和渠道。
9月27日,香港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上线,由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与中银香港等7家当地银行共同推出。9月7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央行深圳市中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在深圳正式上线试运行,项目一期建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金融底层平台,在平台上可进行包括应收账款贸易融资等。
随着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的设立,如何打通各个区块链的联系浮出水面。
多个区块链表现出互联互通愿望。
10月18日,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邓月容表示,“除香港本地银行之外,我们希望物流、保险公司也加入,接入内地和香港,将欧洲和内地(贸易融资平台)通过香港联系起来。”
此前,招商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侯伟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跨境的经常项下已经完全放开,资本项下放开需要有新的工具,与境外类似平台对接,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希望打通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与香港金管局开发的贸易金融区块链等平台对接,共享数据。
区块链技术需求如何
供应链金融,是交易银行的传统业务之一,采用区块链作为技术平台,究竟有无必要?
从现实来看,供应链金融确实面临痛点。一是,银行往往将重心放在依托核心企业付款信用、风险较低的上游融资业务,国内下游经销商融资业务占比不到10%。
二是,传统国际贸易以信用证为结算工具,企业需承担2%-3%的信用证交易成本、收款周期通常3-6个月、手工处理大量纸质单据。在跨境赊销采购成为主流的今天,国内专业开展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银行仅有十余家,中小银行没有开展相关业务。
三是,传统模式下,银行仅将特大核心企业视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如某大型股份制银行准入的全国核心企业仅有1500余家,年营业额均在百亿以上;而众多经营业绩好、产业链层级多的大型企业尚未被视为核心企业进行开发。这主要是因为相较于信用评级高、行业影响力大、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特大型企业,众多大型企业及其链属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当地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缺乏足够手段来验证上下游企业的贸易真实性,融资风险高。
“通过区块链技术穿透多级供应链,这对传统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颠覆,”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银行之前做了很多的供应链融资,但传统银行无法穿透核心企业,难以覆盖足够多的中下企业。但是,国内贸易应收账款、存货以及预付账款规模合计接近110万亿,贸易资产未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他认为一家核心企业过去仅能链接一级供应商300余家,采用电子凭证支付应付账款,作为一级供应商的上游企业可以将电子凭证自由切分进行支付,核心企业的强信用可流转至二级、三级乃至多级供应商,将7成多原先无法覆盖的客户纳入供应链信用体系。
但以区块链或许并非万能,一位供应链金融资深人士表示,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企业数据的真实性。虽然理论上足够多的数据形成企业画像后,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中小企业财报不规范,更重要的是有很多难以处理的财务难言之隐。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辛继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