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区块链之新》的第一集,这部号称是中国首部聚焦区块链技术的纪录片。
从第一集的内容来看,它其实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将整个视频串联起来,谁来回答这些问题?很显然,只有那些在这个行业里经历过风雨的技术或投资大佬才有发言权。其中,不乏有一些12岁买比特币,19岁就是百万富翁的“普通人”。
逻辑清晰、大佬云集是这部纪录片(准确地说是第一集,因为后面七集不知道是不是同样类型的)最大的特点,另外,美女记者陈一佳能采访到这么多有影响力的名人,这从某种程度来说,她自己本身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所以,总结一下,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其实就是由陈一佳、陈一佳的提问、大佬、大佬的回答/观点构成。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我认为,当一部科普类纪录片的大部分内容是由人物及人物观点构成的时候,这个片子就不适合未入行或刚入行的新人观看了。
理由很简单:要想了解这个领域,仅靠吸收别人的观点是远远不够的。简练的术语,抽象的概括对技术专家来说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于新人却不是那么友好,对加密技术、P2P、分布式存储等术语的不了解意味着前方的道路一定会很艰难。
为了使新人更容易理解视频里的内容,我对第一集里的内容进行了部分整理和补充:
1.Why it is here?比特币为什么出现在2009年?
比特币诞生在2008年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之后,为迎战经济衰退,全球范围内的中央银行都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就是开始印刷钞票。这反而推动了比特币的发展。
为什么?
因为从货币发展史来看,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任或共识,如果这种信任或共识被瓦解,人们就会考虑其他能够代替现有货币的东西。正如视频中数学经济之父Don Tapscott说的那样:根据爱德曼信用度报告,当年人们对美国机构的信任度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人们不相信公司和政府,不相信媒体,不相信任何有权威的人或机构。这个世界需要新的信任模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货币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
不重要,只要你有合理的预期,能将一种货币转化成商品或服务,至于货币是“什么”就无关紧要了。
另一方面,密码学技术在金融上的突破性应用——比特币,正好也出现在了这个时间点上。
像其它新鲜事物一样,比特币不是一下子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Whitfield Diffie 与 Martin Hell 在开创性论文 《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 (密码学的新方向)》 中,提出了公开钥匙密码学的概念。之后的RSA(1978年)、拜占庭将军问题(1982年)、PGP(1991年)、智能合约(1994年)、时间戳(1997年)、P2P(1999年)、RPOW(2004年)等都是其发展的关键技术。
而且,中本聪也不是第一个提出电子现金的“人”。1982年的时候,一个叫大卫·乔姆的美国人就提出了不可追踪的密码学网络支付系统,这个长胡子胖子因此被称为比特币的老祖宗。1992年他推出eCash,可是没过几年,eCash就凉凉了。之后几年相继出现的电子货币:beenz(1998年)、B-money(1998年)、BitGold(1998年)等等都是以失败告终。不知道是谁统计的,说比特币诞生之前,失败的数字货币或支付系统多达十几种。失败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些探索为比特币的诞生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
中本聪认为,失败的原因大多可归结为中心化的组织结构。这些货币由特定组织发行,他们对货币的安全使用与流通进行仲裁、监督和维护,并采用中央服务器记录货币的流通情况。
在缺乏国家信用支撑的情况下,一旦发行和维护组织破产或遭受法律、道德指责,或保管总账的中央服务器被黑客攻破,该货币即面临信用破产与内部崩溃的风险。
中本聪通过一个天才的发明–block(区块)和chain(链),扫清了创造加密货币的最后障碍(中心化),首次从实践意义上,实现了一套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系统。
比特币出现在2009年,这个时间点有什么梗吗?
我认为,并没有什么梗,纯属巧合。比特币是从2008年10月31号的一个密码朋克邮件组里,一封自称是“中本聪”的电子邮件里诞生的。纳撒尼尔·波普尔的《数字黄金》里对密码朋克是这样描述的:“‘密码朋克’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预言,由于我们生活的数字化,我们的数据也将变得更为脆弱,政府要搜集公民的数据信息将更容易。而目前的金融体系是对个人隐私的最大威胁之一。”
比特币的出现,不是中本聪提前写好论文,也不是中本聪提前编好程序,更不是等到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再公布论文和程序。它的出现就是这么自然:
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沉迷密码、无法自拔,他们希望利用密码学的技术手段,来保护数字时代的个人隐私,中本聪就是其中一位。经过多年的研究,中本聪写出了比特币的白皮书–《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过了两个月,他和哈尔·芬利(比白皮书刚出现的时候,他是唯一一个支持中本聪的人)利用芬兰的一个服务器挖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并获得了首批“挖矿”奖励–50个比特币。
刚开始的时候,知道比特币的人并不多。直到2009年秋,比特币论坛正式开通,很快就吸引了一批用户。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比特币的第一笔现实交易是发生在2010年5月22日,一个程序员用10000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其实,这是错的。
有史以来的第一笔美元对比特币的交易发生在比特币论坛开通不久,马迪(比特币网站最开始的运营者)向一个网名叫“新自由标准”的网友发送了5050个比特币,然后通过ebay获得了5.02美元。当时的定价标准是一个比特币等于其耗费的电价。
到了2011年2月9日,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1美元;2017年3月,价格超过一盎司黄金;2017年11月28日,首次超过10000美金。
当然,比特币的出现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这个要看怎么解释。也许,如何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比特币的影响。这个问题在这里不多做讨论。
2.How much it is?比特币的价值是什么?
就目前比特币波动的价格来看,我认为比特币并不会成为国家货币,依据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里的这样两段话:
“任何货币,如果发行者证明了他们能够保持货币的稀缺性,且他们值得信赖,那么人们便乐于持有,这种货币就会由于价格稳定而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人们持有这种货币的意愿,取决于人们对于其他人可能会在某种他大致了解的价格幅度内接受该货币的预期,因为这些人也知道对方有同样的预期,以此类推。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会趋向于使预期本身越来越稳定,因为得到确认的预期能增加人们的信赖感。”
在币圈里,所谓的信仰其实是对投机的信仰,他们想利用比特币来兑换更多的法币,而不是相信比特币有进行市场交易的价值。这与货币的本质相悖,因此比特币以后很可能是作为一种收藏品存在,在市场上流通的可能性不大。
在《区块链之新》的第一集里,有硅谷顶级投资人,有数字经济之父,有高级程序员,有行业争议人士……他们或投机,或开交易所,或投资,或开发程序,或写书……他们以最适合自己的姿势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那么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如何进入到这个行业里的呢?在下方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