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题为:《今日简史》与《事实机器》的交叉对话 ——区块链:破局人类命运大议题
引言
本文是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凯尔(KM),为其翻译的新书《区块链:赋能万物的事实机器》(The Truth Machine: The Blockchain and the Future of Everything )所做的导读。
这是涵盖了现今最热门话题的两本新书的交叉对话——用区块链破局《今日简史》提及的人类命运大议题。
中信出版集团引进的《今日简史》的发布,让曾创作《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尤瓦尔·赫拉利再度成为了热议话题,也引发了各界的深刻思考——书中提到的关乎人类命运的全球性议题,该如何破局?
到了2018年,一般人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无足轻重,如同草芥。TED演讲、政府智库或高科技研讨会上,总有许多神秘的词语被不断提及:全球化、区块链、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但对一般人来说,这些好像和自己都没什么关系。自由主义的故事,是一套关于普通人的故事。如果未来成了生化人、网络算法的世界,自由主义的故事要怎样才能继续有意义地讲下去?
尤瓦尔•赫拉利在上文提及的“区块链”技术,或许就是破局其所提出的这些议题的重要工具。中信出版集团最近引进的《区块链:赋能万物的事实机器》(下文简称《事实机器》),通篇围绕类似于尤瓦尔•赫拉利所提出的“科技颠覆”“数据垄断”“共同故事”“失业危机”“人类存在意义”等观点展开,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对金融、审计、法律、供应链、物联网、能源、社会治理等领域带来的新愿景,并将其作用归纳为一个能够赋能各行各业的“事实机器”。换句话说,倘若《今日简史》提出的是议题,那么《事实机器》则尝试用“区块链”这个新元素来解构这些议题,并给出了潜在的破局方案。
对普通人而言,还是很难理解一项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技术为何同时得到这么多重量级机构及专家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各国政府及央行、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经济论坛、大型金融机构、世界五百强企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对区块链及分布式账本技术表示了密切的关注。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曾说,“区块链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
诚然,这样的关注度,即便在互联网及其他新兴技术发展的早期,也是极为罕见的。这是因为,区块链所提供的不仅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它还是一种新型的人类协作方式。在人类社会变革的关口,这样的“生产关系”技术所提供的赋能意义,毫不亚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生产力”技术。
作为《事实机器》的译者,籍此契机,对这两本相互融贯的书籍进行交叉解读,以给关心这21个人类命运大议题及区块链技术的读者提供一些个人浅见。
(《事实机器》封面)
数据独裁:谁该拥有数据?
《今日简史》:“正因为大数据算法可能会抹去自由,同时也就可能创造出历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让所有的财富和权力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大多数人累的痛苦将不再是受到剥削,而是更糟的局面:再也无足轻重。”
“如果我们希望避免所有财富和权力都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关键在于规范数据的所有权。在21世纪,数据的重要性又会超越土地和机器,于是政治斗争就是要争夺数据流的控制权。等到太多数据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类就会分裂为不同的物种。”
“我们要呼吁所有律师、政治家、哲学家甚至诗人,好好注意这项难题: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问题。”
《事实机器》:“脸书和谷歌已经成为庞大的社交集散地。这些数字世界的庞然大物,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最重要的、有社会影响力的数据,已经有了史无前例的掌控力。在这样的“免费增值”模式中,我们将这些公司的服务看成是‘免费内容’,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我们或许没有将美元形式的货币付给谷歌、脸书等公司,但我们却将更有价值的“货币”,即我们的个人数据,拱手让出去了。”
“可见,倘若我们还是依赖大公司将高度敏感的个人数据存放到中心化的数据孤岛上,一旦它们被入侵,我们也会遭殃。这种持续增长的数据会成为攻击者的目标。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拥有自我主权的身份机制。”
《今日简史》:“或许‘数据拥有权握在自己手上’听起来更有吸引力,但我们其实说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因为不像土地或机器,数据无所不在但又不具真实形态。”
“我真不知道这世界上的一切的背后有什么宏观的架构,我所产出的数据将如何与其他几十亿人或计算机产生数据连接。”
“或许那些最早对世界带来破坏性创新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也能用科技找出解决方案?举例来说,能不能用算法形成网络,支持全球人类社群,让所有人共同拥有数据,一同监督未来的生活发展?”
《事实机器》:“区块链的目标并不是建造一个防火墙去保护某个可信第三方掌控的、充满了有价值数据的中心化系统,而是将掌控信息的权力散布到网络的边缘及人们的手中,并限制公共传播的身份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想要极大地提高窃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
《今日简史》:“21世纪的巨大挑战将是全球层面的。当气候变化引起生态灾难时会怎样?当计算机在越来越多的方面打败人类,并在越来越多的职位上取代人类,又会如何?虽然人类距离建成一个和谐社会还很遥远,但已经属于同一个熙攘的全球文明。”
《事实机器》:“通过区块链技术,我们或许能解放全世界的数据,这样所有人都能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数据的开放应该能让人类更好地协作,以探求我们面对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更高效地生产更好的产品。这是一个极度具有赋能意义的概念。”
构造新的共同故事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革命所带来的颠覆既是《今日简史》的开篇,也贯穿着全书的始终。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还处于一种幻灭和愤怒的虚无主义时期。人们已经对旧的故事失去信心,但也还没能接受什么新的故事……科技革命的力度在未来几十年会持续增强,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艰难考验。” 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确实对人类命运带来了难以忽视的影响。
然而,这样的影响将会朝着积极还是消极(甚至是灾难性)的方向发展,目前尚未有定论。在这个迷茫的关口,尤瓦尔•赫拉利所提出的21个大议题,让我们意识到人类亟待为未来的发展寻找新的共同认可的故事。这样的新故事,决不能是建立于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或贸易保护主义之上,也不应继续对技术所带来的新老问题熟视无睹。
《今日简史》:“人类都是个体,很难将所有人彼此连接,从而确保他们都能得到最新信息。相反,计算机并不是彼此相依的独立个体,因此很容易把计算机集成为一个单一的、灵活的网络。”
“我们总是需要为世界创造出更新的故事。正如工业革命的动荡激发出20世纪的创新思想,接下来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可能需要新的愿景。接下来几十年的特征可能就在于强烈的自我反省,以及建立新的社会和政治模式。”
“毫无疑问,任何故事如果想要得到人类的青睐,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能否应对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这样的双重革命。”
“塑造2050年的世界,除了要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和生物工程,还得把这一切融入一套全新而合理的叙事之中”
《事实机器》:“如何管理信息及其访问权、使用权,将会决定自由的界限。这就是无法侵蚀的事实机器所具有的赋能意义。”
“我们应该将区块链提供的分布式信任解决方案视为让社区在其他环境里强化信任纽带的方式,而非用于取代这种信任纽带。”
“人类文明的历史并非来自所谓的绝对事实(毕竟即使是科学认知也可能会有修改的时候),而是来自一个更为强大的事实概念——共识,即我们共同认为什么才是事实……应将区块链视为社会用以构建更大规模的信任、创立社会资本、带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所需的共同故事的工具。”
后真相时代寻找事实
《事实机器》认为,区块链在人类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一个构造共同认可的故事的“事实机器”(Truth Machine),它有助于达成“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事实”。该书作者从这个角度旁征博引、遍历古今,回溯各种形式的“事实”(实际上是对事实的认知)在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交往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反思当这样的“事实”被歪曲甚至是篡改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展望区块链这个“事实机器”在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迫切议题里可能发挥的作用。
《事实机器》:一个总是与账本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真的能信任负责记录的这些人吗?
《今日简史》:“我们应该放弃吗?人类会不会就是无法理解真相、不可能追求正义公平?我们是否已经进入后真相时代?”
《事实机器》:“区块链账本的分布式特性,是由一种独特的软件程序支撑起来的,它利用了强大的密码学算法及突破性的激励机制,引导记账人的电脑达成共识。在历史记录被大家接受后,任何人都几乎不可能再对其进行更改,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惊叹的,它实现了一种记录机制,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共同认可的事实版本,其可靠性比我们所知的所有‘事实’ 都要高。我们将区块链称为事实机器,而它的应用范围远不止货币领域。”
《今日简史》:“只要每个人都相信相同的故事、遵守同样的法律,就能有效地彼此合作。”
区块链:所有人都应该关心的技术
倘若《区块链:赋能万物的事实机器》描述的未来成为现实,区块链及其衍生技术的影响力将会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你是律师、会计师、银行家、政治家、作家、技术专家,还是在本职工作默默耕耘的普通人,都应该对区块链技术未来的发展予以关注。
正如此书所说,“无论是谁负责开发这些算法,或是外部标准及可能制约这项技术发展的监管因素,归根结底,都是政治问题。我们要让那些会受到影响的利益相关群体在区块链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设计中有提出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是很重要的。”
题外话:真假之辩
实际上,围绕着事实产生的“真相”和“假象”的对立,是人类社会已争辩多年的哲学话题,我们可从对真理问题的讨论中借鉴一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若将否称为是、将是称为否,则为假;若将是称为是,将否称为否,则为真。”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阿奎(Thomas Aquinas)则认为,“当一个判断与外部的现实相符时,则为真。”上述观点被称为“符合论”(Correspondence theory),但这样的评价方式,最终难免落于各执一词的境地。
另一种被称为融贯论(coherence theory)的观点则普遍认为,“真”的命题需要与整个体系中的其他元素相一致,即它不仅拥有逻辑上的简单一致性,而且需要在一个互相耦合、融贯的体系中为其他命题提供相互的支撑。每一个命题的真实性只取决于其与整个体系的融贯程度。在判断一个体系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时,其底层概念集合的完整性和综合性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然而英国哲学家及数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此种观点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倘若一个体系的内部是相互融贯的,但它与其他体系不一致时,又当如何看待?
由于上述问题实在过于复杂,为了提升社会及经济体系的运作效率,人们早已习惯用“信任”去代替“事实”,或是仅仅从有限的维度去“求真”。例如,在会计领域,复式记账法建立了一个更精准的体系,确立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在一定意义上符合上面提及的“融贯论”的观点,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无法按照“符合论”的观点将账本上所载的记录与其对应的外部现实(如资产估值)进行实时比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财务工作的效率日渐提升,但这种底层的“单方维护记录”的逻辑始终没有改变。实际上,这也是社会各种形式的记录保持体系的通行逻辑,其缺陷及潜在的灾难性影响从《事实机器》列举的各种例子中可见一斑。
数千年哲学、艺术、宗教历史中不断上演的“真”与“假”之辩,最终让人们意识到,对依赖于群体协作的人类社会而言,共同认可是构成“事实”的关键要素。正如有关真理问题的共识论(Consensus theory)的观点,某个特定的群体目前(或将会)共同认可的命题即为“真”。这样的群体既可以是由一个或以上的人构成的,也可以是全人类。
当然了,共识并非静态的。正如建构主义论(Constructivist theory)的观点所指,“真”的命题是由社会过程建构而成的,其具有历史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它是由某个社区之类的权力斗争塑造出来的。
区块链技术过去数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展示出其让互不信任的多方,以共同认可的、可验证(符合融贯论要求)的规则,展开大规模协作活动的能力。而区块链上这种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协作之余也不乏斗争的元素(正如“分叉”),方能构造出群体里共同认可的事实,这恰恰与共识论与建构主义论的要义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