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大量区块链项目后,我终于忍不住吐槽了……
编者按:之前,我们几名作者的日常工作就是大量看 BP、接触创业者和投资人,去学习并试图判断背后的商业逻辑。在送走 O2O、VR、直播、AI 等风口后,我们迎来了“共享一切”、“人人小程序”和“万物上链”……
创业维艰,我们秉承着“报道有亮点的项目、为行业带来价值”的原则,用客观中立的态度传递真实准确的内容。当然,“不黑不奶”也使得一些“满是槽点”的项目沉于水下。有的项目完全从供给侧出发,没考虑过目标用户的需求;有的项目信心满满要颠覆、却不得不先与传统合作;有的项目照猫画虎,复制了其他行业的痛点和逻辑,却没认真想过自己的优势或壁垒;当然也有追风口、捞快钱、没定力的连续创业(失败)者。
我承认,有时我被创始人说服,回公司后越想越不对劲;有时我们认定“奇葩”的项目,竟然拿了著名 VC 的投资;有时我还蛮喜欢的团队,没撑过 3 个月……当我集满了“吐槽能量”时,决定开个吐槽性的小专栏。顺便致敬《哈利波特》中的《唱唱反调》杂志,在主流媒体《预言家日报》等一边倒的报道中,支持哈利和邓布利多,并更新些奇奇怪怪的故事。
放心,我们只聊模式,不点人名。当然,最后也会给出一些建议,希望我们所谓的“见多识广”能帮得上专注自身业务的创业者们。
这是唱唱反调第一期,我想先聊聊在你的商业模式中,各参与方是否都愿意上链。之后想写的有“区块链+?=伪命题”系列、“token 没你想的那么激励人”、“所谓的生态布局真的值回成本吗”、“底层技术的局限和瓶颈”、“区块链媒体编辑部の尴尬日常”系列。
几个月前,我采访了一家做区块链小游戏的公司。
区块链来之前,他们的“头牌”游戏是测字算命(是的,你没听错)。简单介绍下玩法:关注公众号,输入你关心的问题,抽个签,系统会回复你几句模棱两可的诗;如果你付几块钱,还可以让后台“共享”的大师(一般是熟读周易的老中医)帮你进一步解签。
你可能猜不到这样一个小游戏背后的付费转化率是多少。Anyway,团队决定把小游戏和区块链挂靠,选择的切入点是把“测字算法”上链(黑人问号脸),并且把支付接口开放给各小币种。
创始人的思路是,既然小币种大多靠发糖果派送到散户手中,也没啥应用场景,小游戏给了这些没有用武之地的数字货币流通机会,项目方一定很开心。
我的疑问在于,小游戏加了链之后,用户会觉得更好玩吗?玩家在选择一款游戏时是否会把“区块链+”纳入考虑范围?或者,会有更多币圈投资者来玩小游戏吗?(可能在我眼中,游戏和炒币两个用户群体并不太重叠)
To C 而言,游戏是个相对没啥痛点的领域,“好玩”最重要;而(从产业视角)B 端有话语权的是开发、发行和渠道商,它们共同决定 C 能玩什么。
说回“区块链+”,大部分区块链+游戏将道具装备 token 化,把随机规则上链公开,解决玩家的信任问题,赋予道具在游戏外流转和变现更多的可能。
但是,短视一些,目前的区块链性能不太能支撑大型游戏的高并发需求,尤其是把过多功能放到链上(否则,区块链的故事又讲不圆)。而且讲真,区块链游戏并不好玩(相信我,是体验过不少所谓的RPG、卡牌和养成类区块链游戏)。
OK,讲到这里,我想问很多匆匆入场的“区块链+游戏”开发者和服务商,你把游戏上链,玩家愿意吗?
另一个经常“被上链”的是内容,包括且不限于文字、图片、短视频、直播……
上链好啊。区块链帮着确权和版权保护,token 经济让收入分配更公平公开。Wait,我多问一句,去中心化的内容审核,你信得过吗?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对报道内容的把控基本就是风控的全部了。每次看到某网满是错字的假消息,再想想如果这条新闻上了链、还不可篡改,我都替它捏把汗。对内容的审核基本代表着一家机构、一个公司的调性,快手、b站、今日头条都有其算法和背后庞大的人工审核团队。
如果内容审核这件事也可以去中心化,那我还挺好奇“众人智慧”的口味和偏好。早期互联网和现在的暗网都算是“民主代表”了,如果色情、暴力、反社会等内容被放水且不可篡改,不只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小朋友家长也不会憧憬如此“真实”的世界。
有段时间我还密集接触了一批用 token 激励用户上传个人信息到区块链的创业项目。其业务逻辑是,数据握在中心化大公司手中,被出卖了自己都不知道啊,你才是数据的生产者和主人啊;数据乃AI时代生产力,区块链即盘活数据流转、保护安全隐私的新型生成关系,666……
乍一听,没毛病啊老铁。但再一想,数据由谁来上传、怎么上链,似乎是蛮重要的一环。
先说 C 端用户的数据,不限于基础信息、联系方式和通讯记录、学历和职业信息、金融信用相关数据、健康信息、各类偏好等,常规的变现方式是广告和借贷。既然数据的“真”很重要,那从链下到链上如何保真呢?有的项目用 IOT 智能硬件取代人为操作,有的与中心化的数据库合作调用,有的借信誉体系和 token 鼓励大家“说真话”。付出的成本能被数据收益 cover 吗(不禁想到 ofo 的数据量和收入结构)?这么多的链,是否会形成更多数据小孤岛呢?我们还要再多想一想。
另外,不可篡改这点也让我耿耿于怀。在英美法系中,存在“被遗忘权”的判例(后被写入欧盟 GDPR 和阿根廷相关法规中);我国的《网络安全法》暂未规定相关通用规则。简单解释下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是指当你不想被他人在公开平台上搜索到自己的黑历史时,可在特定条件下找中心化平台(数据控制者)申请删除此项个人数据。那我就很好奇了,以营销活动“渣男链”(号称上传渣男信息,用技术保卫爱情)为例,如果我故意上传其创始人信息到链上,“被诬陷者”要怎样洗白自己?
你看,数据源就真假难辨,上了链又不容易修改,商业需要去中心化主体来做客户服务,我们又想享受去中心化的自由,还真难办呢。
再聊聊 B 端的数据。我曾采访过一位做“能源+区块链”的创业者,大致的应用场景是石油产业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能降低信任成本、缩短应收账期,有了智能合约,核心企业到期自动向上下游转款、不再拖欠,很颠覆吧。我自然会问,我们开发的分布式解决方案是提供给谁。得到的回答是,提供给核心企业,抓牢产业链条中最有话语权者,才有机会让全产业使用新系统。那我就不太懂了,核心企业(也不只是供应链啦,医疗机构、政府部门也算)习惯了拖欠应付款半年以上,为啥要采用一套以后就再也不能拖款的系统呢?
你看,当我们希望解决行业痛点的时候,并不是每个参与方都会愿意迁移习惯。
再者,涉及到大量线下作业的公司、偏远地区还未互联网化的企业、不以商业运作为核心的机构,在接受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时,并不会只凭一套 token 经济的故事就被说服,还会更多考虑所处行业的业务属性。
我有天做了个噩(饿)梦,我爱吃的煎饼果子都上链了
综上,纵使区块链解决了诸多痛点,但单靠区块链依然很难让游戏更好玩、帮内容质量把关、让数据源真实可信,或者让不顺应各方利益的商业模式突然就走得通。本身,一项技术也无法解决全部问题的,何况区块链还这么小、这么软。
我知道,创业大佬们对外都爱讲颠覆,但夜深人静时可以再多琢磨下新技术的 B 面,以及区块链如何与现存的商业制度和其他技术更平滑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