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0年开始,世界就在探索一种能在全球自由流通,得到全世界公认的全球化货币。为此,凯恩斯提出了Bancor的概念,Bancor翻译过来就是:去中心的国际多边清算货币。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进出口贸易来抵押本国货币,换成Bancor在国际上流通。生意做得好,货币就值钱,做得不好就要让货币贬值来促进生意。这样,各国政府会配合市场自动调节,使得每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都会越做越好,并且达成平衡。
Bancor这个词之前一直用于经济学领域,但为什么突然在区块链领域火了呢?这就要从EOS的RAM说起了。
1 EOS RAM:为什么会被炒作?
大部分人听说Bancor算法,来自于之前爆火的EOS RAM。RAM价格的暴涨让很多早期参与者挣得盆满钵满,自然也吸引了很多人去接盘,使得价格一度冲高,但现在的价格距离最高点已经“腰斩腰斩再腰斩”了。
为什么RAM会被炒作呢?
在EOS中,所有资源都被定义为稀缺资源,包括RAM、CPU、NET等。BM认为,EOS系统里所有资源都是相当宝贵的,调用系统资源必须付出代价,而愿意花钱买系统资源的用户才是真正有需求的用户。通过付费机制过滤,可以使宝贵的资源不被浪费。于是,在他设定的机制中,EOS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并且价格会“越来越贵”。
稀缺的资源,涨价的潜力,自然也就引来了炒作。
RAM为什么要引入Bancor协议呢?
Bancor协议本质上就是自动化的做市商制度,它为大量“长尾”的通证提供了丰富的流动性。EOS RAM的市场注定不会特别大,使用Bancor协议后,却能让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大大改善。换句话说,如果用户需要用RAM,随时都能买到,不用的时候,随时都能卖掉,无缝衔接,给予开发者方便。
通过Bancor协议,侧链项目与EOS形成了一个兑换通道,开发者可以无缝过渡到侧链项目中进行开发。项目方需要开发的时候,可以随时兑换RAM,开发完退出时,也可以随时兑换出去。
相比之下,爱西欧募资发行Token,如果交易所没有足够的深度,要把Token兑换回ETH而不对价格造成大影响非常难以办到,很容易引起大量砸盘与市场攻击。
所以,EOS的尝试很成功,让很多人认识到了Bancor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尤其是在EOS生态上。
2 Bancor VS 爱西欧:为什么Bancor模式更加优越?
1、公开透明
Bancor模式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池子里的EOS数量,可以估计参与的风险。
举个例子:
第一个兑换的用户,这个兑换比例是最优惠的,在Bancor的设计模式下,团队很难做手脚。如果你参与的比较晚,进入时池子里已经有几十万EOS了,说明在你之前有大量的用户参与了,那么你就应该掂量掂量,因为此刻进入的风险已经有点大了。
当然,只要是投资就一定有风险。
如果你买了空气币,你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你不知道团队真实成本是多少,大户成本是多少,里面有多少大户,大户的持仓是多少等等。理论上,如果你买的是Bancor协议下的币,这些你都可以知道。就算最后亏损了,你也明明白白,因为你在兑换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你是比较晚进去的,风险已经比较大了。
玩游戏不怕输,但是就怕输得不明不白,不是吗?
2、无上币费,动了交易所的奶酪
想必大家都知道,Token上交易所是需要很高昂的上币费用。有些团队可能一开始的确想做点事,但为了兑现承诺,上几个大型大交易所,爱西欧筹得的ETH交完上币费后所剩无几,无法护盘,导致人心尽失,团队也分崩离析,最后只留下“团队在做事”的笑话。
Bancor模式实际上是对交易所的一次革命。如果项目用Bancor协议,和EOS(或ETH)构建兑换通道,对于团队而言,可以省下不少成本。
3、机制保证,永不归零
现在很多空气项目的Token,结局一样,近乎归零,根本无法兑现。为什么会近乎归零呢?因为团队拿走了ETH并且不可能吐出来的。
但是,在Bancor模式下,EOS进入池子里,团队是拿不走的。初始兑换比例就是“底价”,就算整个游戏到最后只剩你一个人,你也能用初始兑换比例拿回你的EOS。所以,Bancor模式保证了你随时都可以兑现离场,给了你最后的底线和安全。
3 风险:Bancor模式有哪些风险?
和空气币不同的地方在于,Bancor“上线即主网”,并且明确地告诉你所兑换的Token有什么作用。
如果你只是投机,想等后来者来接盘,那其实就是一个不带分红版本的XXXX 3D。这样也就毫无意义了,为什么不直接去玩儿XXXX 3D呢?
所以,不管是RAM还是其他使用Bancor机制兑换的资源,其实都已经明确了兑换物的作用,有实实在在的落地场景。那么,如果后来者仿照相同的模式推出Bancor协议的币,请一定要牢记:关注落地场景,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那你玩的就不是Bancor,而是拆分盘。
Bancor最大的好处在于参与时就知道:自己是第几个参与者,此刻资金池的规模有多大,这个项目兑换的Token流向了哪里,作用是什么。
因为这些你都清楚,所以可以做一个大概的风险评估,做一个理性的投资人。简单地说,如果你身边的人都知道并且参与了,那建议你还是观望就好;如果你身边的人都还不知道,或者知道了并且还在观望,那你可以评估考虑。
当然,如果你是“天选之人”,在兑换比例最高的时候进场,成为前十或者前一百的用户,那大概率不存在亏损,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了。大家都在统一起跑线上的游戏,就看谁跑得快了。
下面是Bancor的公式:
4 IBO实例解析:为什么Bancor不是小白的保护伞?
近期,某项目号称靠“IBO模式”来发行他们的Token,但事实上,其模式更像是P3D套了一个壳。
虽然它是用Bancor的模式作为兑换,并且也是基于EOS发行,但它强调的不是Token的流通,并不是CW值(储备金率),而是强调了分红。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模式其实更倾向于是P3D模式,虽然套了IBO的外壳。
另外,卖出有极高的手续费——高达30%。也就是说,你买入之后,如果涨幅在30%以内你就卖出的话,那你还是亏本的。
虽然项目方声称这是防炒币,但笔者认为,这其实防的是资金流出。在这种手续费的推动下,吸引了其他交易所和场外交易的参与,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意”。因此,IBO不是小白的保护伞。
5 总结
基于Bancor来发行项目流通所需的Token,模式上有很大的进步。相比于几乎毫无监管、毫无底线的爱西欧来说,IBO的透明、公平、机器交易等优势都十分明显。
但是,同样是IBO,同样通过Bancor模式发行的项目,不一定都是好项目。核心在于Token能否在生态中流通,而不是为了发Token而发Token。所以,在项目开始之后,团队仍然致力于项目的发展,真正把发Token当成起点而不是终点,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在了解一个项目时,无论是“IBO项目”还是普通的区块链项目,都需要关注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团队的锁仓,因为这决定了团队之后的努力。
库克在开始担任苹果公司CEO的时候,董事会给他规定的锁仓期是5年,也就是说,库克得好好在苹果干满五年之后,才能兑现自己的股权。很多互联网投资机构在投资项目时,和创始团队也有“对赌协议”,通过种种手段来保证创业者在面对巨额财富的时候,保持清醒——毕竟钱是投资人的,不是创业者的。
我们无法预测一个人在面对财富的诱惑之后,还会不会踏实做事,但现实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制度比人的自觉更可靠。所以,只能靠协议规定。
在区块链世界,就是靠合约来锁定创始团队的仓位,才能让他们好好地把项目做大。IBO的模式,需要他们随着项目的发展不断往里加保证金,以此保证团队真正在做事,把蛋糕做大。
否则,在人性的贪婪面前,什么模式的革新都是徒劳
——End——
『声明:本文为「白话区块链」特约作者区块链威廉供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