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19大和全国两会的召开,大大推动了全国各个地方“数字政府”的建设热潮。《人民日报》也首次将以下六个地方的经验做法确认为“数字政府”样板模式:
1.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经验做法
2.江苏省“不见面审批”经验做法
3.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
4.湖北省武汉市“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经验做法
5.天津市滨海新区“一枚印章管审批”经验做法
6.广东省佛山市“一门式一网式”经验做法
各个地方的叫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腿,意识和行为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中央这么倡导,过去10年,为什么6省市模式没有在全国迅速推展?
本人分析认为主要是下面几点原因导致的:
1.市民体验感不明显,因为很多政务事项,多数人一辈子也仅仅办一次,仅针对某一次或某一项事项,群众办起事来可能是“只跑了一次”,不同的事,多次办事还是避免不了多次跑腿;不同事项没什么比较的意义,同一事项同一人也很少办两次,所以也没有比较;
2.上面列举的6个样板模式,都要求政府要有“硬实力”,能统筹出一个足够大的物理空间来,这可不是技术问题这么简单,交通便利的地方没有地,或是寸土寸金。交通不便的地方需要配套的东西更是不少;
3.只是“硬实力”也转不动,原部门人员的调动、编制、考核、归属感等一系列管理的问题,更是对政府管理“软实力”的巨大考验;
4.这种模式周期长,见效慢,通常一任领导任期内完成不了,甚至初见成效都确保不了,但是前期的投入和动作又大,这些都给领导班子决策立项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扰;
5.实际动用的财政支出会非常大,除了项目本身的技术投入,还包括建设资金,拆迁、建设、配套、人员调动等等需要财政预算。一算账才知道,比起让群众办事少跑一两次,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事情要干;
6.建成后,随着群众办事事项的增多,市民的信息维度将是全面的,甚至是全生命周期的,必然面临大数据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一旦这些数据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中心化的互联网的系统中,不可能离开“管理员”;
7.而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大数据的效率问题就会成为后续提升效率的瓶颈,无法克服。
因而叫什么不重要,“一门式是不是当下数字政务的最佳模式?实现“0”跑腿是不是一定要经过“一门式”这个阶段?
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可追踪、不可篡改、全员记账等属性在保证群众信息安全、隐私受保护等方面可以天然发挥自身优势。特别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区块链政务系统,完全可以摒弃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和在人员协调方面的诸多掣肘。
区块链政务,基于区块链技术安全、隐私保护、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等特性,为每一位市民建立一个全球唯一的区块链数字身份和区块链政务数据空间。基于国家法律法规在区块链政务空间里,给每位民众的有效证件,建立一份独一无二的profiles。数字身份一旦建成,在有效期内基于区块链的密码学等技术,可以确保数字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这样在需要办理业务时,根据具体事项,自然人只要主动授权空间里的一项或多项profile给业务办事部门,办事部门收到请求后后台自动核实信息完整性和一致性,并给出结果物,结果物以电子或实物形式提供,办事流程全记录,数据上链。真正做到“我的数据我做主”。
可以看出业务办理简单明了,系统自动匹配、处理,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失误,也为真正无纸化办公打下基础。
一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身份完成建立,就可以在区块链政务平台上引入新型业务模式:“对象既业务”模式,这种模式也是我们团队在“智信禅城”项目实施过程中反复实践后提出并应用到区块链政务项目中的一种新型区块链业务模式。“对象既业务”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大数据方式下的效率问题和数据安全痛点。以下是两种业务模式流程图: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的中心化大数据平台是先确认,再办理并记录数据;区块链政务共享数据平台是先办理,再数据上链。这样就完全解决了大数据随着海量数据的提升,效率急剧下降的痛点。当然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基于区块链数字身份的安全性和数据不可篡改性。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通过梳理具体的业务事项,以“跳转”的方式对接原有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在保证原有业务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顺利实现业务对接。真正实现民众在移动终端上,通过DApp方式安全、放心、便捷的同时,随时随地办理各项政务、便民和公共服务事项。也完全避免了物理空间和资金的局限,而且项目周期短。真正实现区块链政务“0”跑腿。以“智信禅城”为例,目前已经梳理并上线812项事项,完成数字政府从一门式到“0”跑腿的升级。
除了政务、便民和公共服务事项梳理和落实外,在区块链政务完成数字政府从一门式到“0”跑腿的升级,信用建设必不可少,但本篇暂不做信用的讨论。
当然,区块链政务“0”跑腿项目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操作的关键细节,这块适合线下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