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发展离不开年轻的人才,高等院校开设的区块链课程,就是从源头上解决人才问题。
11月19日,由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推出的“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课程在玉泉校区正式开讲。
记者今日前往现场,亲身体验了浙大区块链第一课。
走在校园的冷风中,飘散的,踩碎的,都是梦。
课程是在14点05分开始,记者于13点40分左右到达了教室。教室里零零散散坐着20多位同学,他们中大部分都带了电脑,有的同学戴着耳机,有的在聊天,有的趴着睡觉,还有一个直勾勾地盯着镜头。
上课前,记者“采访”了身边的这位同学。
记者:嘿,同学,你大几的?
同学:大四。
记者:什么专业?
同学:电气工程专业。
记者:既然你是电气工程专业的,那为什么选区块链的课程?
同学:我没报名,是旁听的。
记者:那为什么偏偏来旁听区块链的课程呢?
同学:之前有了解过区块链,本科期间的学科界限并不明显,而且区块链属于交叉学科,算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吧。
记者:你的同学有来吗?
同学:(身体往后一缩)你是调查户口的吗?
在可容纳120人的教室里,坐着80多位高年级本科生(目测男女比例为7比1),其中90%是来自浙大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之所以没有对低年级学生开放,是因为学习区块链技术需要一定的编程基础。
14点05分,“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课程正式开始了。杨小虎教授是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他也是浙江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副主任。拥有30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
对于开设该课程的原因,杨小虎教授曾在采访中表示:
一方面,因为浙大计算机学院很早就开展了区块链科研工作,但只有参与科研的学生学习区块链技术,没有相关课程教学;
另一方面,浙大是多学科的综合院校,加上区块链是一门交叉学科,除了计算机学院的学生,金融、经济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对区块链感兴趣。
还有就是对就业方面也有一些帮助,因为现在产业界对区块链开发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很大。
杨小虎教授没有直接开始讲课,而是做了一个现场调查:你们选这个课程,是因为区块链这两年很火热,想去了解一下,还是为了凑学分,随便选的。属于前者的请举手。
结果,有2位同学举了手。尽管这个结果令人意外,但是课后有一名浙大区块链协会的同学告诉记者,“实际上现场有很多人知道区块链,只是没有举手而已。”
这是一门选修课,总共32个课时,每周4课时,持续8周,占2个学分。
课程由杨小虎教授研担任主讲教师,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副研究员、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梁秀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后邱炜伟担任辅讲教师。课程内容包括:
1.区块链技术原理
2.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生态
3.以太坊技术架构
4.智能合约概念及开发实践
5.区块链应用开发案例
6.HyperLedger技术架构
7.企业级联盟链技术平台
8.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发展趋势
课程教材采用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教师蔡亮、李启雷、梁秀波编写的《区块链技术进阶与实战》。值得注意的是,图书网站是杨小虎向同学们力荐的学习网站之一。
第一节课的主题是区块链的技术原理,主要涉及比特币的起源、货币的属性、数字货币面临的问题、区块链的基础概念等内容。
与传统货币不同的是,比特币最大的不同是不依赖于任何中心化机构,而是仅仅依赖于其系统中完全透明的数学原理–加密和共识算法。人们不再需要为了信任某个机构而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这是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受到如此欢迎的主要原因。
经济学中,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一般等价物的概念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因此,货币是特殊的商品,直接的说,货币是商品。所以商品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货币应该拥有的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可以理解成,货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网上的数字货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虚假货币,二是多重支付。虚假货币可用非对称加密和数字签名来解决,多重支付可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来解决。
非对称加密算法是区块链技术中用于安全性需求和所有权认证时采用的加密技术,基于非对称加密算法可使通信双方在不安全的媒体上交换信息,安全地达成信息的一致。在区块链中,非对称加密主要用于信息加密、数字签名等场景。
分布式账本是一种在网络成员之间共享、复制和同步的数据库。分布式账本记录网络参与者之间的交易,比如资产或数据的交换。
网络中的参与者根据共识原则来制约和协商对账本中的记录的更新。没有中间的第三方仲裁机构(比如金融机构或票据交换所)的参与。分布式账本中的每条记录都有一个时间戳和唯一的密码签名,这使得账本成为网络中所有交易的可审计历史记录。
随后,杨小虎教授还详细讲解了SHA256算法、区块结构、Merkle树等概念,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在一个半小时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活泼的区块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