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易所稳赚不赔?两年间江湖易主
作为数字经济生态闭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数字货币交易所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接着数字货币投资的一二级市场,交易所一直受到币圈项目方和普通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随着2017年数字货币价格大爆发,短短不到一年内,全球数字货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链塔智库发布的《2018年数字货币交易所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4月23日,全球共有177家有效数字货币交易所。
尽管在2018年币圈熊市的拖累下,许多小型交易所走向灭亡,但在财富暴利的诱惑下,仍有许多项目方义无反顾的跳入交易所这个大坑。从非小号提供的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12月4日,全球有确定成交量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共有236家,与coinmarketcap统计的有效交易所数量226家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近半年来币圈净增交易所数量在50 - 60家左右,目前数字货币交易所数量仍然十分可观。
据CoinMarketCap数据,2016年排名前十的交易所目前仅有火币和隶属于OKCoin集团旗下的OKEx仍排名前十,其余交易所都被挤出了交易所队伍的第一方阵,其中CHBTC和BTC100甚至已经关闭网站暂停交易。
数据来源:极致区块链、CoinMarketCap
2
交易所洗牌年——跑路倒闭,姿势各异
这是今年年中币圈非常著名的一张图,一个名为86BEX的交易所卷款跑路,跑路前还发个公告安慰一下投资者。
虽然该交易所发公告的行为比较奇葩,但交易所暴雷跑路在币圈却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年以来,已经有数不清的交易所或倒闭或跑路,其中不乏一些红极一时的明星交易所。
去年12月,韩国老牌交易所Youbit由于黑客攻击导致接近17%的资产丢失而宣布破产;一月份,当时日本最大的数字货币交易所Coincheck由于价值接近4亿美元的新经币(NEM)被盗而关门大吉;二月份,以德(EtherDelta)成为了第一家跑路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让人们见识到去中心化交易所也不见得绝对安全。但这些仅仅只是开始,一波轰轰烈烈的交易所倒闭潮才刚刚拉开帷幕。
许多小交易所都是在数字货币最火热的17年底到18年初立项,加上必要的开发周期,上线时间基本都在4月份左右。但4月份比特币再次下探到6000美元附近,熊市确立,整个币市无论是资方还是普通散户都笼罩在阴霾当中。小交易所们刚一上线就遭到当头棒喝,散户面对熊市开始割肉离场或暂时观望,资方亏损严重决定撤资。既无内在盈利能力又无外部输血支撑,撑多久难免一死,还不如捞一笔跑路。
3
存在即合理——明星交易所的生存之道
目前国内投资者接触最多的交易所当属国内三大交易所。
尽管被称为国内三大交易所,但实际上这三家交易所都不是在国内注册的:币安注册地为日本,火币全球站注册地为塞舌尔,而OKEx注册地则是马耳他。只是因为创始人、团队和资方基本都是中国人,国内用户也最为青睐,故而被安上了国内三大所的名号。
OK、火币
无所不作的全业务型交易所
OKEx和火币简直就像一对双胞胎兄弟,两家交易所都是成立于2013年,都曾因94禁令而被驱逐,也都是现货+期货+场外三种交易模式并存。不同的是OKEx更专注于做交易所本身的业务,陆续推出永续合约、余币宝等业务丰富交易所内的产品线;而火币的眼光则更高远,从钱包、矿池到研究院,可以看出火币正在布局一个区块链领域的生态闭环。
币安
游走小国、严守合规的后起之秀
币安与上述两家交易所相比就有比较大的不同了。首先币安成立的时间比较短,是17年7月份才成立的;其次,币安从创建到现在都只提供币币交易。
那么,历史如此短暂的币安是如何跻身三大交易所的呢?除了借助94禁令的东风外,币安更多靠的是合规。即使成为三大交易所之一,币安继续秉持着合规第一的发展理念,不盲目拓展业务,直到现在都没有开放期货衍生品交易和法币通道。
除了在业务方面努力往合规方向靠拢,牌照和政府关系方面币安也一直在进行尝试,不过成效并不明显,只能寻求到乌干达、马耳他等较小国家或地区政府的认同。
差异化交易所Coinbase
上币少,交易高
在tokeninsight发布的最新一期交易所评级中,有一家交易所取代了OKEx成为仅有的三家A级交易所之一,这家交易所就是Coinbase Pro。
CoinbasePro和普通投资者印象中的大交易所形象不太一样,通常我们都觉得大交易所除了成交量高、用户数量多外,还需要提供丰富的币种(正如国内三大交易所)。而Coinbase Pro偏偏和别人不一样,仅上线了8个币种,其中6个主流币种24小时成交额都超过了百万美元。
实际上,上币数量多并不一定是好事。上币数量多,投资者可选择的范围大。在牛市中,由于盘面较小容易炒作,小币种的涨幅往往要高于大币种,投资者独具慧眼挑中百倍币甚至千倍币的机会也更大;但上币数量多就意味着上币标准相对宽松,一些资本较小、热度较低、团队水平较差的币种也有可能混入交易所。在熊市中,这类小币种价格往往缩水严重,这也将导致许多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至少在现阶段熊市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还是更期盼交易所能提高上币标准,不为数量丢质量。
总的来说,明星交易所们各有各的优势所在,但也都有各自的缺点,正是因为这些缺点,才让这个看似饱和的市场出现了一丝空隙,那些尚未发展起来的交易所仍有抢占市场的机会。
如何成为10亿美元级别的交易所?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三大交易所基本都在寻求成为合规交易所的契机,但目前获得牌照或者豁免的地区基本都集中在一些如乌干达、塞舌尔、马耳他等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小型岛国。
这类小国希望借助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实现弯道超车,因此对数字货币交易所持较为友好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小国的政治生态极不成熟,时不时还有可能遇上政权更迭甚至战乱。新政府上台后是否承认前朝的牌照或特许还是一个未知数,交易所如果连注册地都需要在小国之间打游击战,那安全性、稳定性更是无从谈起。
1
过亿潜在币民对合规交易所需求最强
尽管目前大交易所们将注册地设在上述小国,但平台用户最终还是来源于美国、中国等大国,如果在这些大国出现了合规交易所,大规模的用户流失在所难免。此外,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李含虹估算,截至今年8月,我国共有数字货币投资者约300万人,仅占总人口的0.21%,而早在2015年《第一财经日报》就报道中国股民数量已经高达1.2亿,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潜在用户量也十分庞大。如果有哪个交易所能拿到美国、新加坡或者中国香港等地区政府的交易所牌照,必然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币圈老韭菜甚至新晋投资者。
2
香港沙盒 ——投资人可期的极乐净土
目前来看,香港监管框架下最有可能率先出现适合国内投资人的合规交易所。11月1日,香港证监会发布了针对虚拟资产的新规,宣布采用监管沙盒形式,邀请交易所进入沙盒测试,并有机会取得香港牌照。尽管此前英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都曾推出过类似的监管沙盒,但基本都聚焦于金融科技公司,准入条件也相对严苛,而本次香港沙盒政策的监管对象则是直接指向了证券化通证(Security Token)交易平台。
香港沙盒政策中规定申请牌照的交易所必须是单一公司实体,这一条规定把市面上大多数知名交易所都拒之门外。币圈现存的大交易所们基本都实行分布式办公,一个交易平台背后往往有几十个实体公司。但这也让许多新晋交易所们看到了希望,一旦有新晋交易所获得香港地区合法交易所牌照,实现弯道超车指日可待。
3
大佬离场,集团军作战模式开启
随着币市在慢熊的路上渐行渐远,许多项目方甚至资方都开始离开这个市场。金色财经的CEO杜军在朋友圈自称公司每月亏损300万;8月底,各个项目方急于套现自保而抛售以太坊,导致以太坊暴跌带崩币市;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薛蛮子6月之后也没有再提及过有关区块链的内容;就连曾经高呼区块链革命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真格基金CEO徐小平也疑似退出币圈,其投资过的几个项目代币在熊市中损失惨重,大多数跌幅超过90%。
就算是被公认为盈利最稳定的交易所,熊市期间的收益也远不如牛市,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于是纷纷发展起副业,OKEx做起了币圈P2P,同时通过开放交易所开始卖技术;火币创办火币大学开始用知识付费的方式赚钱。这种时候能活下去的交易所只有两种:要么是某些不做数据的老牌交易所,在牛市赚足了口碑和资本,过冬的粮仓早已堆满,一旦有交易就会被投资人优先选择;要么就需要背后有大集团、大资本撑腰,就等寒冬过去来一波爆发。
无论是老牌交易所还是大集团,往往都有丰富的项目资源,生态构建也更加完整,甚至会有一些国际业务,这些都能帮助交易所轻松打通整个行业链条,完善各项功能。就如传统金融行业中的平安集团、方正集团等,主打某个领域再拓展并带动其他相关领域,最后其他领域反哺主打领域,形成闭环。
集团军来袭,势不可挡
除了合规和资本外,交易所本身的模式可能也会出现一些改变。随着传统金融领域对区块链技术以及数字货币的了解越来越多,将来或许会出现不少从证券市场或期货市场转投数字货币市场的投资者或投机者。这部分用户资金量较大、投资经验较足,相比普通投资者更加专业,故而,他们在选择交易所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与普通投资者不完全一致。他们对交易所的交易深度、充提币速度、交易撮合速度、是否提供API接口等问题的考量可能会占比更重,这就需要交易所本身有着很好的技术实力。
结语
正如币圈行情瞬息万变,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江湖也同样变幻莫测。当年的头部交易所Mt.Gox(门头沟)、比特币中国等都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数字货币江湖。数字货币市场前景依然广阔,交易所的市场也没有完全饱和。未来总会有新的交易所入场瓜分这块蛋糕,可以预见,政策、技术、资金以及生态等要素成为下一阶段交易所竞争的主要壁垒,同时兼具的交易所在市面上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