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11月30日,启动“避冬行动”以来,共有近200个来自海内外的创业团队提交了报名信息。12月5日,经内部20位评委的三轮集体投票评选,29个项目突围入选“避冬行动”的首批项目名单。本次报道的是“避冬行动”中唯一一个AI(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结合的项目–JarvisPlus(Jarvis+)。
回首比特币诞生这十年,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区块链项目都离不开社群。区块链生于社群,长于社群,最终回馈社群。同时,社群运营也是让很多区块链团队头痛的地方:
一方面,社群运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会影响项目的开发进度;
另一方面,很多团队并不擅长社群管理,服务的疏漏会降低项目被社群的认可程度。
Jarvis+基于以上痛点开发了AI 对话引擎,区块链团队只要基于 Jarvis+设置一些规则,初期个性化训练 Jarvis+的 AI,就可以很快让大量的社群服务工作交给Jarvis+来完成,团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项目开发和落地。
本文透过与Jarvis+创始人的对话,从人性、商业和技术三个方面,向读者展示创始人的创业经历、Jarvis+项目的商业背景、技术实现及未来的规划。
—————正文—————
出场人物:
李先生
姓:李
名:不详(不是叫“李不详”,没有父母会给儿子起这么搞笑的名字)
年龄:24
职业:记者
志愿:采访吴先生
吴先生
姓:吴
名:骞(qiān)
年龄:38
职业:Jarvis+创始人
志愿:被李先生采访
12月的一天,李先生来到了吴先生在上海的办公地点,两个人、两杯咖啡,在小巧的会议室里畅聊了两个多小时。
李先生:吴先生,网上没找到你的个人资料,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吴先生:叫我英文名Stephen吧,毕竟和我们项目有关联。我有两段创业经历,第一段是2006年-2010年,做的是在线类体育游戏,是美国“Fantasy Sports(梦幻体育)”在中国的主要提供商。但是由于前期产品阶段投入了大量资源,导致后期推广阶段的资金严重不足,最终失败了。
李先生:那么第二次创业经历呢?
Stephen:第二次是在2010年和朋友创立的慕和网络,是中国最早一批出海的手游公司,也是中国第一个微软xbox live游戏平台发行商。后来卖给了一家上市公司。2017年底创立Jarvis+算是新的起点。
李先生:你第一次知道区块链是什么时候?
Stephen:2012年3月,在国外的技术论坛上看到的一个关于VM(Virtual Machine,虚拟机)挖矿的帖子。于是我就看了比特币的白皮书和源代码,然后我在自己的CPU搭建的私有云上挖矿。
李先生:初识比特币有什么感受?
Stephen:非常兴奋,尤其是看到比特币的PoW共识算法的时候,竟然能用这么巧妙的数学语言解决了信任问题。
李先生:PoW共识算法巧妙在什么地方?
Stephen:我本科学的是数学,也是IT出身。PoW巧妙的是利用SHA256、Base64等纯数学的方法解决来传统社会学上的信任问题。传统社会学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需要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来建立。但PoW不需要,只要你相信1+1=2,我相信3×3=9,然后想像成在一个魔方上,咔嚓卡位,算出一个哈希值,我们的信任就产生了。
聊到这里,Stephen的眼睛里闪出了如额头般的光亮。如果没有图片,上句话真的很难想象。于是,噔噔噔:
李先生:既然你这么早就知道比特币,但是为什么2017年底才开始区块链创业呢?
Stephen:当时移动互联网浪潮开始兴起,而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方式无非是广告、电商、游戏。所以在手游的蓝海期,公司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WP)平台合作(2013年),发展的很不错。还没想过区块链创业。
李先生:后来杀入区块链是出于什么原因?
Stephen:一方面,因为对技术的好奇和比特币的财富效应,我会研究智能合约的代码,也会参加一些上海区块链圈子的活动;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年代在2016年结束,于是2017年我开始思考区块链的商业模式。
李先生:你是如何判断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年代结束了?
Stephen:有三个判断指标:用户新增量、流量价格、总量,具体数据是从调研公司购买的。用户新增量/移动端设备趋近于0;2016年在IOS上获得一个真实用户的价格是100元,99%的流量运营公司要倒闭;2014年-2016年,移动互联网总量暴增,已进入红海期。基于以上三点,移动互联网创业基本没戏,行业将发生大洗牌。势,很重要。
李先生:然后就决定杀入区块链?
Stephen:最开始考虑的是AI,AI在前两年也很火,但不成熟。当时一个学术向的人拿着研究了5年的论文或报告,说要商业化。他不是在商言商,而是从学术转化的角度谈商业化。我在行的是解决方案,擅长跨界所以知道这种趋势会吃大亏。还不如再等等。
为了方便李先生理解,Stephen在纸上勾勒出了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从CPM(按千次展示付费)到CPC(按点击付费)到CPA(按行为付费),呈沙漏型递减趋势,然后是免费游戏、好玩的游戏。从后往前倒推就会发现,流量成本越来越高。
李先生:看得出来你的商业嗅觉很敏感,你是怎么思考区块链的商业模式?
Stephen:2017年的时候很多想法,比如钱包、交易所等等,但都放弃了。钱包方面,发现市场已经有很多钱包了,像多币种钱包、硬件钱包,自己做体现不了太大的优势;当时想做去中心化交易所,如果去中心化的话,就会使交易速度变慢,用户体验就不好,这个问题没法解决。总之,想了很多方向,但是都行不通。
李先生:你很重视用户体验?
Stephen:是的,游戏是第一眼美女,一眼就能看出喜不喜欢。游戏行业里,用户交互/UI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一代的人机交互方式是command的命令行的方式;第二代是以鼠标和键盘为主的windows化的一个交互;第三代是智能设备以是touch为主的交互。第四代,我认为会是一个以人的自然语音(文字和语音)的交互。这也是Jarvis+项目在交互方面的创新之处,叫new UI。
李先生:你是如何发现这种新的交互方式?
Stephen:2017年10月,我参加了微软技术大会的NLP(自然语言处理)论坛,我意识到NLP能带来完全不同的UI。因为识别率提高了很多,和深度学习结合可以做意图识别,可以建立训练专用模型,生成随机用词但意图一致的特定语句。而且在移动设备的各高频APP上,语音转文字(TTS)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比如很多人就喜欢用说话的方式来回微信信息。这些都是New UI的基础条件。
李先生: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区块链的影子。
Stephen:后来和微软中国区块链的负责人Alex Lee聊了一下,他现在也是Jarvis+的合伙人。我们就想把NLP和智能合约结合起来,利用NLP的简单易用和智能合约的分布式可信任的合约,同时把通证经济带来的反馈给予AI训练参与者。我们当时很激动,于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结合NLP和智能合约做了Jarvis+的Demo(样品)版本,拿去参加2018年1月底举行的NEO DevCon。
Stephen像一条潜游在科技深海的鲨鱼,以数学的精准与严谨,捕捉任何一丝新鲜血液。这一次,他嗅到了“AI+区块链”的先机。
李先生:为什么参加这个大赛?
Stephen:我和NEO创始人达叔(达鸿飞)、NGC基金会主席Tony Tao(陶荣祺)在2017年年初就认识了,他们都很喜欢玩游戏。蛮聊得来的,包括商业上的想法。达叔觉得“AI+区块链”挺不错的,建议我把这个Demo做在NEO链上,就参加了这个大赛,虽然当时没有白皮书。
李先生:这个Demo在会上的反响如何?
Stephen:很受鼓舞,在旧金山宣讲后有很多老外找我们聊,说要投资我们。当时丹华资本创始人张首晟也在DevCon,他说“AI+区块链”是个很重要的方向,丹华资本也很感兴趣。其实张教授对我们的评价更多的是数学方面,有三点:
1.比特币是非常有价值的,既不会归零,也不会消亡,不管它以后如何发展;
2.Hash256是用数学的语言证明的信仰,数学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是宇宙的语言。用上帝的语言支撑起来的信仰是值得肯定的信仰;
3.现在的区块链项目缺少评估模型,特别像1998年、1999年纳斯达克的互联网泡沫之前。但是这些评估模型后面都会有的,所以不要觉得里面有多大的风险。这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达叔、Tony Tao和张教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李先生:今年年初正值ICO融资火爆的时候,你是如何面对这种状况?
Stephen:当时有一些投资机构找到我们,比如美国石油下属的一个传统的投资机构,说要给我们多大的盘子。我们认为这是新鲜事物,需要布道,同时希望自己的token能够在广度上有更多的人持有,而不是集中的持有,培养第一批种子用户。于是回国后,给自己的项目定了三个原则:
1.只接受对Jarvis+业务有帮助的机构投资;
2.一个机构的投资额比例不能过大,控制权要在创始团队自己手中;
3.投资机构有Jarvis+的使用业务需求,完全的短线资金回报的机构不给。
李先生:当时有没有纠结、犹豫的时刻?
Stephen:大年三十的上午,我、Alex Lee和一家投资机构开了一场视频会议。会议结束后,Alex打电话和我说,要不先答应了吧,毕竟后面还有很多花钱的地方。我说,Alex我能理解你,但是他们违反了我们的两条原则(2、3条)。如果再有人找我们,是不是再把最后一条否定掉?所以一定要按照原则来,即使后面失败了,我们也知道怎么输的。
当时我正陪着家人在农贸市场买东西,外面很吵,我说“不行”,他说信号不好听不清,我又大声说“听见没有,不行,blablabla。”
李先生:这三个原则现在有所改变吗?
Stephen:比以前更加的具体化,补充了更多的细节。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遇到分岔口,需要决策。我们无法强求,也无法挽留,只能以最好的方式应对现实。对于Jarvis+来说,原则就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李先生:Jarvis+项目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Stephen:Jarvis+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I对话服务平台,使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式,服务于任意IM(即时通讯)或App提供社群服务。
李先生:这和普通的微信群管家有什么不同呢?
Stephen:有两点:一是之前产品都是基于1对1的私聊场景,而Jarvis+的机器人是在群聊场景,很多人在群聊讨论多各话题,多种意图的环境下智能回复;
二是Jarvis+本质和核心是服务于社群经济,或称为基于社群经济的非公司化组织形式,比如:直播、微商、区块链、开源社群等。我们的bot不是传统客服在公司中用来处理投诉、售前等作为成本中心,而是非公司化组织中的销售中心、产品中心、客户关系中心,给组织带来用户和收入的。
李先生:如何实现这种产品的差异化?
Stephen:Jarvis+利用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可以模拟特定人的语气成为社群专家来智能回复多人社群聊天场景,并且Jarvis+还可以产生多个Bot(聊天机器人)来围绕用户的群讨论的话题来深入话题或者转移新的话题引导聊天主题,让管理员预设的Bot成为这个社群的KOL(意见领袖)。而且通过Jarvis+可以让社群管理员知道之前一天或者一周社群聊了那些话题,关键话题是那些人提出的,是偏空还是偏多?Jarvis+将更懂得用户情绪,反应也更加精确。
李先生:目前有哪些应用场景?
Stephen:目前包括Telegram、QQ、微信、Discard、Skype等IM的私聊和群聊场景在内,在区块链行业我们已经服务并上线了比原、NEO等知名机构的bot。后续还会有针对非区块链行业的产品面世,敬请期待。
李先生:有没有应用案例?
Stephen:比如有人投资BTM亏损了,在比原的Telegram群骂长铗,然后AI Bot就会回:“长铗做比原链是有情怀的,他是一个知名的科幻作家”,把作品介绍发到群里,然后说目前大的数字货币投资环境和后续长铗的计划,这样转移了话题。
李先生心想:这一段写到文章里,会不会被骂……
然后,Stephen展示了AI Bot的对话样品。这是在世界杯期间做的世界杯有奖竞猜的bot机器人,学习了足球主播美女“乌贼刘”的语气,用token自动转账和看结果。
李先生:实现Jarvis+项目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Stephen:一、找到第一批种子用户,或者说第一批基于社群经济的组织;二是如何基于短文本来提升识别和分析的能力。之前NLP的语料算法都基于长文本,但是我们产品层面上社群多人对话基于短文本形式,并且缺少上下文。短文本分析目前没有非常好的解决算法。
李先生:这一年里,最艰难的是什么时候?
Stephen:有两个时候,一个是在2月份拒绝别人的投资,“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些原则说出来简单,但要说服别人真的很困难。
另一个是在8月份,由于我们的智能群聊当时完全基于意图识别来做,由于短文本分析的原因意图识别正确性不高,这样就走不下去了。大家试了各种其它办法来辅助意图识别提升正确率,但都不成功,完全看不见前途,有点否定自己的意思。团队里都没人说话了,以前大家在群里也都在思考不说话很压抑。
李先生:这种沉闷的状态持续了多久?
Stephen:大概两三个月的时间,然后11月初我们去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拜访了Sven教授,他和我们说了他之前做过的一个投硬币实验。
在德国的小学校里,他模拟一个电视主持人,然后用抛硬币的方式让一群学生和他文字互动。接着他把主持人换成bot和学生文字互动,然后让学生猜测是真人还是机器人bot。是用学生的情绪来做的,学生很难分辨。用情绪来提升争取率,我意识到群聊也可以这样做,用情绪识别来提升。觉得眼前一亮,回来我就尝试了。
李先生:Jarvis+未来会面临哪些挑战或机遇?
Stephen:一个是技术方面,为了在短文本技术上有所突破,我们会联合DFKI和国内的一些高校/研究机构举办短文本分析大赛,另外会推出虚拟KOL;另一个是监管方面,我们的工具可能会被一些灰色产业利用,控制还是不控制,如何控制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李先生:回顾这一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Stephen:变化太快了,“币圈一天,人间一年”,本来我们整个节奏是服务于区块链社群为主,但是9月之后,我和几个合伙人深聊了一下,完全看不懂区块链未来的发展,到底会不会有一段比较长的熊市。所以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策略变化,就是做区块链领域以外的社群服务,比如微商、网红等非公司化的组织形式。
李先生:对新的一年有什么期待?
Stephen:对自己:知易行难、更加勇敢。
对团队:该走的弯路都走了,也交了很多学费,明年应该小步快跑。
对项目:创新是有两面性的,希望外界能给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对行业:希望行业发展的更健康,希望出现一个牛人,做出大家都认可的估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