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几个原来的同行线下聚餐,席间说起个人职业生涯转型的事情,当时有朋友认为,笔者从原有领域转型到区块链的这个过程是比较成功的。听完之后不禁受宠若惊,因为自己目前在这个行业实际上还没做出什么成就,然而后来一想,这位朋友可能指的是笔者转型的跨度比较大,而不是现在的位置多么耀眼,毕竟在进入区块链领域之前,笔者在原有的行业其实是非常平庸的,所以即便在币圈目前仍没有什么像样的成就,但与原来的状况相比,也算是差强人意了。
不过,在区块链的从业生涯中,有一点是令笔者颇为骄傲的,那就是自己曾经和一些在业内很有成就的人并肩共事过,而这些人本身并不是非富即贵、也是从普通人一点点做起来的,在他们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了绝大多数区块链人都可以学习的三个特点:一是踏实做事,二是积极宣传,三是友善为人。个人认为:如果你没有特别聪明的天分和特别厚实的家底,这三个特点,将是一个区块链人获得相关成就的必备法宝,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就将对这三点特质进行逐一分析。
一、踏实做事
看完笔者上面的转型描述,肯定很多朋友会觉得——你骗人!我在2018年买的币,现在亏的一塌糊涂,我的朋友在2018年入了行,现在都快被裁员了,一点行业的红利都没分享到,你怎么好意思还在这跟我们卖情怀?
好,关于这件事情,笔者从头开始讲。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一句话: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这话一点都没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是通过攒钱或是省钱来获得财富自由的,都是在有意无意的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后,才实现了自身命运的改变。而众所周知,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若是没有事先充分的准备,你肯定就会在机遇到来之时手足无措。关于这一点,相信经历了2017年大牛市的朋友们都深有体会。在这波牛市里,一般来说会有三类人:
图:2017年区块链牛市中的三波参与者
1)第一类是早就在区块链行业有所布局的人,他们在2015或者2016年的时候就买了币,因此最先抓住牛市机遇,并且最大程度的享受到了其中的红利。
2)第二类是对区块链技术比较陌生,但对相关的知识(比如计算机和金融学)有所认知的人,因此在目睹了牛市开始后,通过稍加补习,也在2017年年中时踏上了区块链的这一趟列车,并且挣到了一些钱。
3)而第三类人,则是之前对区块链本身以及与其相关的分支知识完全一窍不通,他们一方面想挣区块链行业的钱,却又没有相关的认知,那怎么办?只好临阵磨枪开始补习,但是等他们终于做好准备、也就是2018年初的时候,牛市已经基本快结束了,结果在刚刚投入了时间和金钱之后,就被挂在了山顶之上,成为了区块链行业最惨的那一批人——接盘侠。
所以,各位读者其实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想要享受到区块链行业的红利,关键不在于风口来的时候你干什么,毕竟这个时候只要在风口上,就算是猪都能飞得起来。那么关键在哪?在于风口没来的时候你干了什么。如果事先一点相关的准备也没有,那么机会就算来了,也不会属于你。这也是本段开头那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2018年入行的人没有分享到行业红利?因为在此之前,诸位的状态就如同那句经典的台词一样——
图:“你们还没有准备好!”
按理来说,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懂,“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梗几乎已经快被嚼烂了。然而为什么很少有人会做得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抓住机会的感觉是酣畅淋漓的,事先准备的过程却是无比枯燥的,因为机会可以给你带来明显的改变甚至利润,但“准备”这件事情却不能。这使得很多人只对机会感到兴奋,而一旦要他们去准备,就完全失去了兴趣。
给大家举个例子:在上一轮熊市的时候,笔者曾经接到过一项跟比特币相关的研究任务,研究主题是搞清为什么挖矿这么费电。由于比特币对于当时的笔者来说太复杂了,自己一个人是很难完成全部任务的,因此社长把一部分工作分配给了几位实习生和公司新人,但是由于这个项目并没有特别丰厚的提成,另外对于他们来说,跟比特币相关的知识也过于枯燥难懂,所以最后当验收工作的时候发现,基本上大多数人都是以应付的态度干活,最后笔者不得不亲自上阵,去对很多工作来进行紧急的返工。
严格来讲,在拿到实习生们非常简陋的、应付痕迹非常明显的工作成果的时候,社长当时的心里是很无奈的:你们是在给我干活吗?你们是在给你们自己干活啊。果然,在一年多之后的2017年,比特币和区块链概念爆发,笔者个人凭借这项研究给自己带来的、对于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的一点皮毛了解,踉踉跄跄的算是上了这个行业的车,并且大为意外的发现,自己这种非常平庸的人,居然在一年的全职区块链行研时期里,获得了比前几年从业生涯加起来都要多出好几倍的曝光率和知名度,而当时的一些实习生和公司新人们,后来也有人来找笔者打听,能不能帮忙给介绍个工作或是推荐个币,而笔者当时脑袋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们早干嘛去了?要知道,如果这些年轻人一两年前有好好的研究跟比特币相关的知识的话,凭借他们那种远远胜出我的、对于新生事物的理解能力,现在是很可能会成为知名的90后、甚至95后的币圈大佬的,但是他们当时因为贪玩等其他的因素,没有踏踏实实的去研究跟比特币相关的知识,那真的对不起,你不在熊市去准备,那么就算是牛市的机会来了,这个行业也不会有你的一席之地的。
严格来讲,笔者不是不能够理解当时那些实习生和年轻员工们的心态。在他们看来,做这种没什么油水的事情,肯定是像很多职场心灵鸡汤所言,是该死的公司老油条又在把我们当作廉价劳动力来压榨了,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比特币这种东西实在是烧脑的可以,但又无法从研究它当中获得明显的回报。由此来看,想要通过踏踏实实做事情,来进行缜密的事前准备,确实是不太符合人性。
但问题在于:想要取得成就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什么最符合人性?当然是让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最符合人性,就像天主教七宗罪里列出来的一样: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暴食,基本上全都符合人的本性,然而你见过哪一个被这些原始本性所支配的人能获得比较大的成就的?就算有,人家也是在获得较大的成就之后才放松的吧?既然如此,在取得成就之前,还是应该老老实实的去进行准备——从业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投资者可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业余爱好者则可以认识一些业内的朋友、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但不管哪一种,你一定要踏实的迈出第一步。毕竟,“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件事情不仅仅发生在金融市场里,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职业生涯的各个角落,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也可以认为职场乃至整个人生,它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的市场。
图:“横有多长,竖有多高”并非金融市场的权利
二、积极宣传
看完了“踏实做事”,我们再来看第二点,那就是积极宣传。很多朋友此前可能都听过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要低调”,怎么个低调法?用传统的话讲,就是深藏不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前几年的行研经历中,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人也一直奉行着这一准则,毕竟互联网时代,是有新兴的礼仪准则存在的,比如说:很多人就讨厌别人在社交网络上炫耀自己的工作成果如何如何。因此,笔者认识的很多从业者,是很少发跟自己成就相关的朋友圈的。
然而,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频繁地刷屏很容易给别人添堵,但如果你有了一些比较独特的想法、或是相关的工作成果,却始终不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宣传却也不可行。要知道,在信息爆发的互联网时代,你的持续低调,换来的很有可能不是别人对你“深藏不露”的好印象,而是别人对你根本就没印象——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用来关注那些能给他们留下印象的、比较善于宣传的人了。
说到这里,各位朋友就需要注意一点:在热点急速转换的区块链行业中,如果你不能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或是你没有存在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有些时候比留下坏印象都要危险。在上一篇文章《区块链社区的宿命,从现实组织到数字社群》中我们曾经提到,商业组织的基础是共识,而共识的底层基础又是共同记忆。为什么很多币圈网红顶着丑化自己的风险也要出名?因为他们要通过在别人脑海中留下印象,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共同记忆”。而他们也很了解一点:在区块链行业,“坏人设”改变成“好人设”相对简单,但如果想从“没人设”改成“有人设”是比较难的。
那么,我们在自我宣传方面需不需要在意其他人的感受?当然需要。然而不要忘了一点,大多数人一方面不喜欢过分张扬,但另一方面也喜欢那些有成就的人。而如果你的成就给他们所带来的正面激励作用,能够超过你在宣传过程所带来的些许负面感观,那这个宣传总体来说就是比较有成效的。事实上,当你去观察最近几年在区块链行业暴得大名的草根英雄,有很多都是做自媒体出身。他们以此为流量入口,后来转型为了交易所、项目方、研究所等各种各样的区块链机构,这个看似意外的巧合背后,其实正是笔者前面所提到的一个事实:那就是适当的自我宣传对于一个人来说有都么重要。
图:自我宣传虽然可能会让一些人不爽,但它所带来的合作机会可能会弥补这一损失
好,在明确了“宣传很重要”之后,我们再来大致了解一下,对于一个普通的个体来说,进行怎样的宣传比较容易让别人接受。与很多人认为“我自己的朋友圈,我想法啥就发啥,别人谁也无权干涉”不同,笔者还是那句话:成功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的。如果你想以一个无需顾忌其他从业者感受的普通人身份存在,或是你的成就已经高到你无需再去考虑其他任何人的感受,那你自然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畅所欲言,但是,如果你是想将社交网络作为自己的宣传平台,并借此将自己的成果散播出去,个人认为还是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的。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像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平台,它对个人的重要性,其实并不亚于人民日报这种官方媒体对于政府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通过线上交流的频率远高于线下,这个时候,你的社交网络就是你的门面和喉舌、是你自己的人民日报,也是别人了解你的重要窗口。而正如政府会对官方媒体进行精心设计一样,我们在区块链行业也要对自己的社交网络进行适度的包装,尽管没法像媒体专家那样专业,但也不能太过马虎,起码要考虑到阅读者的感受。具体来看,作为一个审美非常大众化的人,笔者见过的一些比较让人感觉不错的朋友圈、往往具备有以下特征:
1,合适的频率。
相信经常刷朋友圈的朋友会有这样一种感受,零宣传或是铺天盖地的宣传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发朋友圈,时间一久,你很可能都想不起来这个号是谁,更遑论去进行合作了,频繁发朋友圈则更不用说,简直是让无数人深恶痛绝,轻者屏蔽,重者拉黑,晚期就直接被截图挂网上吐槽抨击了。
那么,什么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更新频率呢?作为一个曾经整天追区块链热点的研究员,以及一个忠实的朋友圈读者,笔者在综合一些朋友的意见后认为,对于币圈人来说,每2~3天发一条朋友圈是比较好的频率,这个时间是人们能够消化掉一个热点的普遍周期,多了则消化不良,少了就信息饥饿了。
2,专一的主题。
最近几年,一个源于娱乐圈的词突然一夜之间红遍了各行各业:那就是名人的“人设”,而比“人设”更红的词,当属“人设崩塌”,以至于有了“人设就是用来崩塌的”的戏言。每当这种事情发生时,这些名人及其拥趸便会宣称“人设都是你们说的,我家XX并没有刻意怎样怎样”的此类言论,但是对不起,如果说在“人设”的塑造中,没有经纪公司的参与,估计是谁都不信的——正是由于经纪公司有选择地释放出一些系统性的信息,人们才借此拼接出了这些名人的形象。
区块链行业也是一样,如果你想要通过你所释放的信息,让自己的区块链人形象在别人的印象中更加立体饱满,那这些信息最好要有一条比较稳定明确的主线、或是适当辅以一些点缀。比如说:某人一个月发了十条关于区块链投资与从业的经历或是心得,这其中又穿插了两三条关于旅游和美食的朋友圈,那绝大部分人都会想到,这是一个喜欢旅游和美食的区块链从业者,但你如果今天区块链、明天心灵鸡汤、后天时事评论、大后天卖保健品,主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可能会让别人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根本没法通过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来拼接出你的一个比较明确的形象,而你自然也就没法以一个区块链从业者的身份让别人记住了。
3,相对积极正面的观点与评论。
OK,现在我们知道了社交媒体更新的频率、大致的主题、再来看一下具体信息的内容。要探索这点,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对于区块链从业者来说,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是什么。
有统计显示,大部分城镇上班族刷手机的时间有四个高峰期:早上8:00-9:30,中午11:30-13:00,下午17:00-18:30,晚上20:00-24:00这四个时间段。相信各位读者已经结合自身情况看了出来,这四个时间段是绝大多数城镇上班族的通勤及休息时间。既然是休息,人们对于相关信息的潜在需求,其实主要是一些或振奋、或放松、或能够充电的消息,虽然目前在这方面,什么时间释放什么样的信息还有待于讨论,但业内的一个共识是——尽量不要释放那种负能量爆棚的消息,比如说那种怼来怼去、歇斯底里的互撕叫骂,相信我,虽然大家不说,但负面的信息其实没有太多人愿意看,要知道人类对“正能量”信息的追求,其实是不分国籍与行业的。至于此类对个人形象的影响嘛,请自行参考菜市场那些吵架的大妈们,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图:给区块链人发朋友圈的三点建议
实事求是的说,在这个年代的新兴行业,人与人之间或许确实已经用不着那种传统的、比较官僚化的相处方式,譬如说:员工们无需在领导进屋的时候集体起立,集体就餐的时候也不用搞什么“正职坐中间+副职坐两边”的那一套规矩,更不用在饭吃了一半的时候,跑出去给领导敬酒,嘴里念叨着模块化的敬酒台词。尤其很多区块链企业的高管都是年轻的80后和90后,打小就向往自由的行事环境,对于这一套官场化的“礼仪”做派,可以说既不感冒也不认可,但是,有一件事情是不分年龄和行业、对于所有人都适用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我们大家要了解一点:“为人处事”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要让别人心里感到舒服。彼此之间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以便于接下来进一步寻求合作空间。从笔者所见到的情况来看,在充斥着年轻人的区块链行业,要做到这一点,其实远比在传统领域容易,你不需要诸如“碰杯时晚辈的杯必须低于长辈的杯多少多少厘米”的这类记起来都头疼的条条框框,只要以一个平等与和善的态度互相相处就可以了,事实上在这方面,很多的区块链从业者都是能够做到的,那他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答案是线上交流。
图:区块链时代的社交风格变化
说到这里,笔者就不得不提一句,如果以工作的标准来看,目前的很多币圈从业者,其实是没有太适应互联网世界的。众所周知,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得体的职场人应该表现成什么样?别的不说,最起码的一点:在与同事和合作伙伴进行交涉的时候,尽量要表露出自己职业化的一面,而与工作无关的私事、内心想法、甚至是一些负面情绪,最好还是埋在心里,不要展现出来。试想:你在和不太熟悉的甲乙方谈合作的时候,哪怕是正事之余休闲聚餐的时候,如果突然开始讲起诸如“比如XX公司垃圾”这类同行的坏话,或是当着人家客户的面说“老哥你这发型槽点太多,衣服真难看”,我保证对方肯定面面相觑,一脸尴尬。严格来说,类似的想法可不可以有?当然可以,但是按照一个成年人的标准,这种事情肯定是不适合当众说出来的。否则的话就跟你不洗头发、穿着凉拖去参加正式会议没什么区别。
所以,在差不多十几年前、人们上网时间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人经常会把工作中遇到的不顺心事情写在网络博客上,跟现实中陌生的网友们展现出自己随性的一面,毕竟自己的同事和客户也不会看到。然而,随着现实世界数字化程度的提高,现在的工作流程已经整体被搬上网络了,区块链这种前沿领域更是如此。如果说在十几年前,很多人的QQ好友列表里都是素不相识的网友,畅所欲言没什么问题,但是现在大家的微信好友列表里,都是能和现实中个体对应上的工作伙伴,你还敢口不择言吗?按照一般的职场规矩,这样的事情是理应不该发生的,不过从笔者的经验看来,在区块链领域,很多人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这个大的趋势,他们一方面把追求严谨的工作搬到网络上,另一方面却仍然把互联网当作是自己情绪的发泄场,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混乱的局面——有些人白天跟你在会议室单独开会的时候非常有礼貌,言行得体,但当你们互加了微信、晚上打开朋友圈之后,你会发现他的状态变成了一条非常生活化的:“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跟弱智开会,就像我今天白天一样”,如此言行,可以说是行事粗鲁、口无遮拦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估计你会怀疑这是一个没毕业的学生所干出来的事情。
从这点来看,现在的互联网其实已经变得跟职场没什么区别,尽管在私下里,它并非不能成为你畅所欲言的地方,但是在好友成员都是工作伙伴的那个交际空间中,谨言慎行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像区块链这样的行业,从业者分布在天南海北、世界各地,很多人虽然彼此在线上合作多时,但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在线下见面,这样一来,你给别人所留下的线上印象,其实往往就是别人对你的这个人的印象,你要跟人家解释说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么多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不好意思,没有用。对方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义务去探究你线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人家来说,你的线上状态,就是你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按照这种标准,币圈很多人在社交网络这个“线上职场”中为人处事的这一方面,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具体细节无需再提,看过去年区块链行业由某些大佬所主演的泡沫剧的各位读者,应该都能理解笔者在讲的所什么。事实上,如果说去年的区块链行业最缺失的东西,我觉得除了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也可以作为一个重量级的备选答案,毕竟投资者和企业之间一言不合也就算了,同行甚至同事之间居然也有类似的情况,实在是让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工薪族大跌眼镜。不过,大佬们的失误、往往也意味着普通人的机遇,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清楚一点:区块链行业的为人处事,它的线下难度相较于之前的传统礼仪标准已经大大下降了,但线上难度却有所提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大家已经自由习惯了的地方,保持着线下交流的那一份严谨。正如《纸牌屋》中弗兰克·安德伍德所说的那句话一样:
图:“你真的要和我讨论勇敢吗,克莱尔?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在摄像机前口无遮拦,但你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勇敢?——无论内心有何感受,都能谨言慎行,无论形式多么严峻,都能不乱阵脚。”
关于笔者在跟一些区块链发展快速的人接触的过程中、所发现的三点值得学习之处的介绍,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在文章的最后,跟大家聊一点题外话。相信有些朋友听过一个道理:很多时候,选择远远要比努力重要,如果你选择是在地上跑,你是永远也跑不过坐在车上的人的。具体到人生的规划中,在传统行业工作就像是在地上跑,而与区块链领域结缘就像是在坐在车上,如果有幸坐在上面,那将会获得比常人快出几倍的发展速度。毕竟,在传统行业,你永远拼不过那些有着成熟经验的行业老人;而新兴行业则不一样:那些接受新事物比较慢的老人,永远都拼不过更为年轻的你。从个人的经验来看,区块链确实是可以给一些人的职业发展按下快进键的,在这方面,笔者自己算是一个证明:在一两年之前还默默无闻的的普通研究员,现在竟然已经可以在精英如云的巴比特平台上进行相关信息的分享,一个天资平庸的人尚且能通过区块链有这样的机会,那么在座才华横溢的各位读者,就更不用说了。
最后,希望各位朋友都能做好准备,在下一次区块链的风口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