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Token Fund管理人拿着LP的币买房、买车、还信用卡。还有项目方拿到了基金投资后转身就去新加坡买房,这是过去一年的区块链市场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我们不禁发问,这些募集的资金由个人管理,真的合适吗?
在牛市的时候没有人关心这些问题,因为牛市的时候LP都是追着给GP送钱,没有个3-5倍回报都不好意思说赚钱。但是熊市的时候,一旦资金由于管理人作恶出现安全问题,现有的钱包方案很难解决。
“区块链资产安全如果完全依托于个人的信用,这个市场永远做不大,因为人的信任一定是有边界的,必须引入机制化和技术化的东西解决这个问题。InVault提供的解决方案就是在整个链条中把所有的机构客户服务起来,用技术的方法做到“去信任”,帮助大家掌握好自己的私钥,管理好资产安全。”
2018年9月7日,InVault数字资产托管业务正式发布,InVault创始人兼CEO许斌(Kenneth Xu)在当天举行的产品发布会如上所说。
Token Fund募资容易,管钱难
在过去的2017年,受益于加密数字货币的空前大牛市,Token Fund迎来大爆发,据Crypto Fund Research数据显示,2017年新成立的Token Fund有156只,比2014-2016三年的总和还要多。
对于成熟的股权投资基金,持牌管理人从LP募集来资金后通常会放在第三方资金托管银行,管理人理论上不能碰钱。然而,对于新兴的Token Fund,很少会有人关心这些募集来的资金放在哪里。
“目前市场上,99%以上的Token Fund募集来的BTC或者ETH是放在管理人、合伙人的个人钱包里的,但问题是,Token Fund可能有三个合伙人,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被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这样合适吗?”许斌向表示,“之前大家将精力过多放在了几倍的收益上面,没有去关注里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从传统金融法律合规的角度看,这是肯定不合适的。”
许斌认为,这也正是为什么区块链一直是小众市场,做不大的原因之一。“像华尔街的基金动辄几千万美元,机构不太可能基于对于某个员工的信任,把这些大钱放在一个个人钱包里。机构资金进场一定需要有很完善的安防机制。”
“机构资金就像超级跑车,个人钱包就像山间小路,路不够宽广,即使配备V12的发动机也跑不起来。”显然,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制约机构入场的重要原因。
InVault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建好行业基础设施,做好企业钱包,帮助机构客户托管数字资产,从而吸引更多的机构玩家进场,推动区块链行业发展。
多重签名+重金打造安全屋
在产品层面,InVault有两个核心技术确保私钥安全:冷热混合多重签名和银行级安全屋体系。
众所周知,区块链资产的安全,关键在于私钥的安全。对于个人钱包,私钥完全掌握在个人手里没什么问题。而对于企业用户的钱包,私钥该怎么管理?“对于企业用户来说,把钱放在一个大保险柜里,理所应当由多把钥匙管理,这形成了我们整个InVault的产品方向,我们的私钥管理方案,就是底层利用了多私钥的多重签名去实现。”
市场上私钥多重签名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技术路径,一种是单私钥分片,一把钥匙拆成很多的分片,通过加密算法提高私钥的安全性;第二种是多私钥签名,就是多把私钥签署同一个地址。对于前者,实现起来很方便,应用更加普遍。但问题在于完整的私钥出现的时候,就是风险暴露的时候,因为一定会有一份完整私钥出现在某个位置。后者安全性非常高,每一个签名收集的是一个签名报文,将签名报文进行拼接后广播到区块网络上,不会有私钥暴露的问题。但劣势是其必须有区块链底层或者合约支持,可拓展性会受到限制。InVault采用的是多私钥多重签名,私钥不受制于载体的限制,既可以支持类似Ledger和Trezor这样的冷钱包之间多重签名,也可以支持冷钱包和热钱包的混合多重签名,还可以支持热钱包之间多重签名,灵活性非常强。
据许斌介绍,InVault是全球首个支持定制化冷热混合多重签名解决方案的钱包。此外,InVault还基于客户需求,做了账户权限管理体系,对于用户,存在管理员、操作员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所持有的私钥权限不一样。用户也可以选择将InVault加入私钥的签名,甚至可以选择备用钥匙作为签名方。所谓备用钥匙是指用户创建多重签名地址的时候设置冗余私钥防止私钥的丢失。比如一个企业钱包只需两个授权人就可以动用资金,用户使用InVault的时候可以设置三把钥匙,任意两把钥匙均可以对地址进行签字,多出来一把就是备用钥匙。
基于独立研发的多重签名技术和企业账户权限管理体系,InVault为企业客户提供了三种私钥管理方案:去中心化的企业钱包、半中心化的协同托管、全中心化的专户托管。
去中心化的企业钱包,私钥持有人由机构不同的负责人分别掌握,多人授权管理资产,InVault不触碰用户私钥。
半中心化的协同托管,在这个场景中,企业内多个用户拥有自己的私钥,InVault有1-2个私钥,双方一起协同管理资金账户。在区块链世界里,私钥即资产。用户真的可以保护好自己的私钥安全吗?答案是否定的。据数字取证公司Chainalysis的数据显示,大约有278万~379万个比特币已经永远消失。“这些比特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用户自己管理不当丢失的,我相信市场上一定会有这种需求,需要另外一方或是一个信任的第三方来管理自己的数据资产。”许斌说。
全中心化的专户托管,所有的私钥放在InVault离线的安全堡垒当中,应用场景包括:企业数字资产托管、Token Fund基金托管、交易所钱包托管、中心化钱包的托管、数字借贷抵押物的管理等等。
InVault花费重金打造了离线安全堡垒,为机构的数字资产保驾护航,安全堡垒搭建了7*24小时的物联网安防体系,并且通过系统化和流程化的机制确保在InVault托管的资金不但具有冷钱包离线签名的安全性,还具有热钱包签名的效率。
商业模式演变:从托管钱包到数字资产银行
在区块链生态中,钱包是个易做难精的生意,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只是做资产存储,很难赚钱或者只能赚小钱,许斌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没有金融领域的人帮着把上层的金融业务做掉的话,你的变现路径很少。”
所以在创始团队搭建上,许斌很看重复合型的团队基因。许斌最早的工作是在金杜律所专门负责银行金融法律业务的咨询,和互联网金融公司打交道比较多,觉得金融科技是一个机遇,所以2014年他干脆进入了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创业,6年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经验,让他见证了互联网金融的起起伏伏,也总结了不少创业经验。联合创始人&CTO Martin Liu曾担任快钱支付核心架构师,有着14年的支付技术经验。信息安全负责人Wenson Pin从事信息安全工作15年,曾为国内数十家金融机构、央企单位搭建信息安全架构。业务负责人August Zhan是UC Berkley经济、统计双学士,在美国和香港做过投行,投资经验丰富。社群负责人跳跳是复旦大学民间社群乐游天地会的发起者,人脉极广,社群活动组织能力非常强。此外,即将到岗的CFO毕业于UCLA,先后在JP Morgan和国泰君安工作。
简而言之,InVault团队成员汇集了法律、金融、研发、安全四种基因,这种复合基因的好处是团队对商业模式的思考很清晰,如通过什么方式获客,怎么赚小钱,怎么赚大钱等等。
“InVault创始团队上来就多重属性,做的是一套很完整的东西,而且金融的变现路径都想得很清楚,做一个去中心化的钱包难以盈利,但是做中心化的托管业务和后续的衍生金融服务则盈利可期。”
按照规划,InVault会根据AUC(Asset Under Custody,资产托管规模)收取费用,随着AUC的变大,这种业务会越做越像一个银行。“银行有很多的费用可以收,你通过银行去嫁接理财,嫁接借贷,所有传统银行业做了千年的存、贷、汇、投的生意,甚至投行的生意都可以衍生出来。”
举例来说,InVault里面聚合了交易所、C端钱包、Token Fund、项目方、家族基金、矿场主等多种类型的B端客户,自然而然会产生投行业务的机会。如果Token Fund要募资,InVault可以很容易从中找出LP完成业务撮合。同样,如果项目方要融资,InVault有很多Token Fund可供选择。
这种投行商业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大家都在InVault的生态里面。
在今年6月份由举办的乌镇区块链大会上,InVault首次公开亮相,并公布了全球基石合伙人计划,收获了大量的种子客户以及40位基石合伙人。有83家客户参与了InVault的测试,贡献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目前,InVault已经和维京资本、Egertia联合成立了业内首支区块链游戏产业协同管理基金,这只基金是多GP模式,采用了协同托管,InVault、维京资本、Egertia三方各有一把钥匙,组成多重签名。多签账户里面的钱要往外打,必须三方同时签字。“这完美解决了信任的问题,如果是没有这个方案的话,钱一定是放在维京或者另外一家,你到底信任谁呢?我们这个方案是去信任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办法把钱拿走,完美契合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本质特征。”
InVault还和Fundamental Labs达成合作,为后者托管数千万的美元的基金。一家中心化钱包公司预计在InVault托管大概100万个ETH。此外,一些中心化的钱包、交易所、Token Fund也陆续在和InVault接触。
“现在全球加密数字资产的规模是2000亿美元,假设有20%是机构客户,对应的是400亿美元的市场。在400亿美元市场中切5%也有20亿美元的规模了,养活一个公司肯定没问题。在区块链资产的重要市场——亚太地区,我们已经建立比较明显的身位优势。”许斌对InVault发展前景自信满满。
“创业+”专栏,为区块链领域初创公司服务,寻求报道或寻求资源,可发BP至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尽快给你回复。
免责声明: 本专栏为原创内容专栏,旨在发现和服务区块链领域创新者。作为第三方为读者提供客观的报道,真实呈现公司发展现状。不为任何一家被报道公司背书,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