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开放网络究竟能火成什么样?
引言
公链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会经济网络,允许用户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协作。通常来说,用户之所以会受到网络的吸引,是因为他们都具备共同的特征并且认同同一套基本价值观——也被称为“社会可扩展性”或“社会共识”。
去中心化网络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模因(meme)”,二者都代表着个体之间传递的文化信息单位。模因本身跟基因非常相似,是一种在存在过程中不断进化的复制因子。
这个比喻比较抽象,不过一些社会学家已经开始正式研究模因是如何渗透进不同文化并不断发展的。他们的研究将开创一个新的学派——模因学,即关于文化和思想演化方式的实证研究。
模因学试图依据一个标准适当性框架对模因进行实证评估,判断哪些模因最具发展潜力和生命力。模因越强大——意味着它的传播力和生命力越强——它的价值就越高,例如火爆各大社交平台的爱马仕琳迪包(#lindy)。
尽管有很多高质的评估模型尚在研究之中,但还是缺乏一个更加正式且公认评估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围绕不同的区块链网络打造模因构架,并从模因学的角度对它们加以分析会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框架找到新的方式 去中心化网络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定性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更加细致地探索模因这个概念,并分析模因在区块链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之后,我会谈一谈如何更好地衡量一个模因的效果,以及模因对去中心化网络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性。
在深入探索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下模因的确切含义。
什么是模因?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模因不仅仅是社交网络上传播的恶搞图片,它的含义实际上要广泛得多。一个更加规范的定义是,模因是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文化信息单位,包括想法、行为和风格。
模因也可以被理解为能够将某些拥有共同目标的人聚集起来的段子。模因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解答一些人生大问。一般来说,一个模因的传播次数越多,它的文化根基就越牢固。几乎每个社会性组织都是一个模因。宗教、货币、语言、公司、时尚、习惯和音乐等等都属于这样的模因共享系统,因为多数人们的信赖才得以产生。你可以想想那些苹果的死忠粉,或者更贴近我们话题的,以太坊社区对 Vitalik 言论的(过度)解读。
模因天生具有传播效应,因为人们通常会彼此模仿,努力找到最佳方法去实现共同目标。效果最佳的模因完美浓缩了必要的信息。以网络开发为例。一个网络有多少部分是搭建在辅助程序之上的?任何人都能复制推特的原始代码,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任意复杂的网站。同样地,一个网络应用有多少部分是用 React 搭建的?
从行为方面来说,模因是近似基因和病毒这样的生物复制因子,因为它们都在个体之间传递,只有找到新的寄主才能存活下来。从本质上来说,为了争夺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一个模因被分享(复制)的频次越高,留给我们印象越深,就越强大。就像是生物界的适者生存法则,只是适用对象变成了想法和信仰。
“模因”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道金斯用这个术语来形容在一群人之间传播的想法或行为模式。他指出就像电脑病毒会在各个主机之间传染蔓延一样,想法也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些文化想法对我们的生存(进化)没有任何帮助,可它们为什么还能继续存在呢?对此,道金斯专门进行了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想法本身不得不为生存而战(通过演化)。
苏珊·布莱克莫尔在她的著作《模因的力量》中指出模因就像基因那样是一种信息形式。基因是一种被写入 DNA 的信息形式,经由我们的身体翻译成特定的指令,帮助我们实现生命的延续。在繁衍的过程中,这些指令会发生改变,以便传给下一代。同样地,模因也是特定的指令,帮助我们诠释信仰并形成文化。随着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模因本身也会相应改变,以便更好地传播下去。
模因(段子、表情包)在网络世界中尤为火爆,因为互联网大幅降低了信息创造和传播的难度。实际上,模因也促成了大量互联网原生社区——区块链社区就是这种大规模社区的一个例子。模因强化了这些团体的主要通信信道。对于那些只通过网络协作的人们来说,模因是最简便的信息分享方式。你只需看一看各大社区是如何利用规范、传统乃至语言创造其特有文化的,就知道模因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在链圈风靡一时的“HODL” 和 “BUIDL”两个梗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 devcon4 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斯图尔特·布兰德再次讲述他在前几次技术大浪潮中的经历了。他提出的一个观点很引人深思,就是能够创造出新词汇的行业通常都在搞大事情。他表示这就像是围绕着一套信仰建立了一个新的社区,或者更专业一点的说法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模因。再次以链圈为例。链圈已经创造出一组新词汇了。“分叉”、“信标链”和“去中心化金融”这些术语之所以被创造了出来,只是为了让社区成员就新想法达成共识。
链圈的模因是什么样的?
模因一直都是区块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将难以理解的概念转化成了更便于分享与认同的想法。对于区块链技术之类的新兴互联网原生行业来说,这些模因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新用户来说,与其告诉他们比特币为何有总发行量上限的技术细节,并解释防止超发背后的博弈论原理,还不如“数字黄金”这一概念来得容易理解。
尼克•托马伊诺一针见血地指出,投资者在购买加密资产之时支付的价格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模因。看一看世界前 10 大加密资产,几乎每一个都捆绑了一个模因。
詹姆士•罗普的 “NarrativeMarket Cap” 模因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面显示了不同区块链捆绑的模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模因提取了去中心化网络的价值定位,并将它转化成了一种便于网络内利益相关者分享和理解的形式。在当今时代,注意力属于稀缺资源,人们只需要轻点几下就可以在社区之间切换,因此建立一个有黏性的品牌对于打造网络效应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一个网络的价值定位越容易被用户传播,这个网络的发展潜力就越大。
再说回 数字黄金 和 健全货币 模因。给比特币冠上“数字黄金”称号,一方面有助于新入坑的人理解比特币的一些核心特征;另一方面以实体黄金为参照,可以带起比特币是升级版黄金的话题。而且这一对比可以让人联想到黄金作为货币的几大优点,包括耐久性、便携性、可替代性、可验证性、可分割性和稀缺性。
长久以来,以太币号称是驱动去中心化应用的“数字燃油”,这对萌新来说是最友好的解释了。有了大众熟知的宝贵资源作对照,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以太币在去中心化经济中的价值。无需深入探究模因为何如此强大的原因,我们就可以看出好的模因都有一个潜在特征——它们的参照物都是在现实世界中众所周知的。
去中心化网络的模因也会顺应主流的市场定位发生变化。网络参与者通常会往最有利于网络发展的方向塑造他们的信仰。这是因为模因要想存活下来就必须与时俱进。看看以太坊社区就知道了,他们试图将以太币描述成一种商品,或是驱动其他金融系统的可编程货币。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太币可以在金融合同中充当抵押品,因而能够在 健全货币 的语境中获得一席之地。
比特币和以太坊的自我诠释都经历过数次更迭。实际上,比特币之前有过 7 版不同的自我诠释,其中包括低成本的点对点支付网络和无关联金融资产。同样地,以太坊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是中间也换过好几次说法,包括比特币 2.0 、去中心化世界计算机和开放式金融应用平台。
除了可以用来阐述区块链的优点之外,模因同样可以用来传递一套价值观。‘HODL’ 和 ‘BUIDL‘ 就是加密社区所熟知的两个例子。‘HODL’ 是向比特币论坛上的吐槽贴致敬,表示不管行情如何,比特币社区都会坚定地持有比特币。很多社区成员认为持有比特币就相当于实现了这个网络最大的价值。‘BUIDL’ 则是以太坊社区在思考加密资产价格的飞涨和该平台创造的有形资产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因反映了以太坊社区的信仰——要衡量一个产品成功与否,实用性是比价格更重要的标准。
最骚的操作就是将互联网模因转化成区块链网络。例如,狗狗币就是基于 “Doge” 模因创建的数字货币。有趣的是,在技术品质一塌糊涂的情况下,狗狗币的市场价值还能增长到 2.5 亿美元(最高记录达 20 亿美元)。说真的,除了在 Reddit 上火了一把(这是真的??)之外,狗狗币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直接复制了比特币,稍微做了点技术改动,再加了个柴犬 logo 而已。即便是狗狗币的创造者杰克逊·帕尔默也不觉得这个币有价值。
这个连亲爹都鄙视的数字货币是怎么能炒起来的?答案很简单,是模因赋予了它价值。
有趣的是,模因也会影响主体对其他竞品模因的看法。由于模因为了生存总在相互较量,主体可能会特别排斥外来想法。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加密社区有时会出现紧张的部落氛围。事实上,以货币作为经济激励会加剧这一效应。
结语
既然模因就像基因那样能够代代相传,那它们势必要经历一个类似于进化的过程。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假如文化形成的背后另有真相会怎样?如果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了解我们的信仰系统,我们又会有怎样一番作为?
参考文献:
https://www.susanblackmore.uk/articles/the-power-of-memes/
https://thingofthings.wordpress.com/2015/06/11/on-memetic-fitness/
http://pespmc1.vub.ac.be/Papers/MemeticsNamur.html
http://pespmc1.vub.ac.be/MEMES.html
如果关于这篇文章你有任何想法,随时上 twitter 联系我吧 !
本文来源于以太坊爱好者 EthFans,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违者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