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知“区块链”概念的人少有之,但能解释清楚“区块链”如何应用的人亦少有之,这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性为批评家所诟病。都说区块链是又一个改变世界的伟大技术,那么它究竟何时能落地?能在哪些产业先落地?这无疑是大众最关心的话题。
今年6月,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在杭州萧山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区块链开发大赛。最终,角逐出包括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在内的10支获奖团队(如下表)。
将对获奖项目依次进行采访报道。在系列报道参赛项目之前,我们采访了工信部电子标准院区块链研究院的李鸣主任,分享举办此次开发大赛的初衷、评选过程、行业思考与未来愿景。
一、初衷:从标准化到产业化
李鸣表示:“标准可以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标准来自于实践也作用于实践,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在中国庞大的应用需求面前,应用实践会对技术提出更高的需求,倒逼技术快速的完善和发展。标准是一种推动,市场需求是一种拉动,推动和拉动共同作用对技术提升的效率会更高。
二、标准:依据区块链参考架构
区块链被人们广泛看好的应用场景包括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社会公益、文化娱乐、智能制造等。这在此次的开发大赛获奖项目中亦有体现。
据悉本次大赛从来自不同高校、企业等机构的参赛团队的47个参赛方案中选取了36个进入决赛,大赛的评审工作分为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环节,初评主要考察文档,复评主要考察代码,终评主要是综合性的考察团队,商业应用、未来规划。”
评价方法主要依据《区块链 参考架构》标准,参赛项目要符合标准的要求,包括功能架构及其相关的组件,其次是从技术,商业应用、代码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的。“
三、对比:这一届基本是落地的项目,有实际应用
据李鸣介绍,对比2017年首届中国区块链开发大赛,今年落地的项目居多。他表示:“第一届大赛的参赛项目很多处于创意或研发阶段,很少有具体应用和商业实践。但是,第二届参赛项目很多已经到了应用实践阶段,多数已经有了大量用户和数据。”
四、趋势:实物资产上链是规模化的前提
此次获奖的前三名,分别涉及供应链、版权和艺术品领域,供应链项目是基于区块链可信、共识、防篡改的特性构建的溯源和互联网金融商业生态,艺术品项目也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对艺术品进行溯源。它们都需要将实物从物理环境向数字环境转换和映射。
从技术逻辑来看,区块链1.0、2.0,也就是比特币、以太坊,它解决的是数字环境下原生数字资产的交易或交换,没有解决实物资产上链和交易或交换的过程。如果解决实物资产上链的问题可以迅速将区块链产业规模化,而实物资产上链需要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和补充。
李鸣表示:“区块链规模化的前提是突破实物资产上链技术和方法,而实物资产上链的前提是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AI等技术的融合应用。”
五、判断:传统从业者+区块链更有优势
区块链创业团队通常有两类。一种是区块链早期参与者使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某个应用领域的问题,另一种是传统行业从业者在本领域使用区块链技术,人们不禁思考,究竟哪一方更有优势呢?
李鸣表示,任何技术都要解决问题,没有实际价值、没有用户、没有市场的技术没有意义。 传统行业的人对其行业特点和问题更了解,可以为现有的市场和用户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
六、建议:更希望看到从0到1的部分
对于区块链从业者,李鸣也给出了他的建议:“我们更希望大家重视从0到1的探索,去思考区块链产业未来发展需要什么?比如组件化技术、跨链技术、实物资产上链等技术。”物理资产与数字资产的映射是区块链产业规模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环节,解决这个问题相当于打通了物理和数字世界的通道。组件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和人员的技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