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直指数字货币有潜力替代或者补全法币的不足。但其实真正的创新是数字货币的底层架构——去中心化的交易账簿区块链,它能给无数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先普及一下知识。比特币系统是去中心化的,比特币网络交易的跟踪、确认和维护都不由中央机构完成。比特币数据库(比特币区块链)使用密码学来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实用性。比特币区块链是一份公开的账簿,每个网络用户都留有一份账簿,可以查看所有交易记录。当有人发起一笔交易时,这笔交易会和其它交易一起打包;打包后的交易(区块)就会被加入到账簿中。对于用户来说,区块是分布式的,区块的真实性可以由用户的电脑算力来进行验证。交易一经确认就不可更改,整个过程只需要发送方发起交易。
虽然监管部门也已经开始关注数字货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作用,但随着区块链分布式账簿技术的普及,相应的法律问题也会出现,甚至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本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涉及区块链应用的领域首先应克服哪些法律上的阻碍。
金融转账
数字货币可以用于投机性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区块链技术能够让跨境转账更加快捷,费用更低。因此,该技术可被用在国际汇款、清算与结算、跨境货币兑换和银行转账等领域。实际上,截止今年9月,已经有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了R3CEV区块链联盟,探索分布式账簿技术的应用。另外,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也在合作研发私链系统,这种系统中,参与者的数量有限并且其身份需要经过验证。
我们不能把区块链技术硬塞进现有的金融法律及规则中。因此,必须修改相关法律,非诉讼豁免规定或详细的指南也是很有必要的。
多重签名交易
区块链技术能够通过多重签名(multi-signature)交易完成第三方托管。将资金存入一个虚拟货币地址,然后发起涉及三方的交易——两个订约人和一个第三方“托管”。完成交易或申请退款都至少需要两方的签名。
现有的托管规则仅适用于有形资产,并不涉及这类交易的规定。举个例子,加利福尼亚州政府规定,托管程序必须使用“交付”(delivers)和“持有”(to be held)等专业术语。鉴于虚拟货币交易中并不存在实物交付或持有,因此这方面的法律必须进一步完善。
商业数字货币和彩色币
像“彩色币”(coloured coins)和一些商业发行的加密货币的法律定义十分模糊。举个例子,纽约金融服务署(NYDFS)的BitLicense就把电子礼品卡排除在外,将其定义为一种支付设备,可在商店或服务供应商处使用,它的“发行数量有具体限制”,并且是“在预付的基础上用于换取未来的货物或服务”。而价值固定的数字货币若能在商店使用,其监管方式应参照现有的礼品卡系统。
彩色币代表着资产,是加了标签的数字货币。这一过程产生的数字产品的功能与礼品卡、优惠券或其它优惠凭证类似。举个例子,某商户可以将一笔比特币交易加上标签,证明该笔比特币代表着价值1000美元的商品,是可赎回的。但由于比特币本身就带有价值,因此最终产生的产品价值应该是数字货币和资产凭证价值的总和。
产权登记和知识产权
区块链技术也能用于补充或代替所有权登记系统。财产所有权可以在区块链上记录和验证,因此,所有权转移也就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第三方来执行了。知识产权(IP)也同样能记录在去中心化账簿中。代表个人身份的代币可以将知识产权进行P2P转移。举个例子,著作权可以用代币的形式卖掉,但同时不会影响其他个人财产。也许监管部门不太愿意转型成为去中心化的官方登记系统,但像区块链这样的新兴技术的确存在不少优势,比如说提高了安全性、防止欺诈、降低转移成本。
在这一领域中,区块链技术应用规则和立法也需要改进。目前的IP证书发放规定比较关注合约关系,而不是财产权的转移。不过,区块链系统可以修改IP法律,让其更适用于电子产品,比如说首次销售原则[1]。这一原则允许专利制造的产品被转卖。这种规定在数字文件中存在问题,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原始购买者是否转卖了初始文件或创造了一个副本。而区块链技术能让任何数字副本标上个人记号,这样卖方就能确认整个交易的完成,然后首次销售原则就能顺利执行。
存储和数据转移
其他信息也能在区块链上转移或存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验证过程能够保证数字签名的安全。身份信息可以通过区块链账簿进行存储和验证,经过验证的身份信息(半匿名化)可以减少欺诈,在P2P市场或借贷服务中提供信任评级。
不过,这种身份认证方式会造成隐私问题。这类应用是否有权涉及隐私?另外,创造大规模的信息库还会有数据泄露风险。虽然密码学账簿基本能保证安全,但如果个人信息等数据在其它平台被暴露,并且涉及区块链数据,交易就能被跟踪,就算是半匿名化的账簿也不例外。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一种可自动执行合约条款的电脑程序。比较基础的智能合约是完全在线运作的;用户可以事先设定,比如说某网站发布一定数量的文章之后,他就能自动进行打赏。智能合约还能销售数字产品,通过区块链收到付款之后,记录到相应的账簿上,然后就会发送激活码。随着物联网(IoT)的发展,实物交易也能经过数字验证,确保安全性。
但智能合约会带来法律问题。首先,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特点违背了传统契约精神。智能合约一旦执行就不能撤销,甚至是强制性的或者不合理的。由于智能合约条款就是代码,因此参与方必须严格遵守。其次,智能合约与区块链一样,面临着隐私问题。合约参与方在公共账簿上是完全可见的,第三方可能会恶意跟踪他人合约。最后,智能合约能够改革法律系统。届时,律师会负责智能合约的编写或裁决。
去中心化组织
传统组织可以用区块链来分配权利,比如说投票。公司决议可以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比如说在组织成员授权之后,进行自动分红。
然而,去中心化组织的责任问题很难定义。因为这类组织的管理是自动执行的。而在当今的法律体系会决定某公司在从事违法活动之后,由谁来承担相应责任。同样的,这类组织的法律定位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证券和金融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Overstock.com计划采用区块链技术发行证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经宣布Overstock的S-3备案于2015年12月生效,这就意味着Overstock能够公开发行区块链股票。
其他公司的募资方式则是销售自己的原生代币,他们表示这类代币不是证券,是其技术产品的预售。无论这些代币是否属于证券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一种技术的不同应用产生的结果也是各异的。另外,智能合约可以创造并分配金融产品。举个例子,它能自动分配公司原始股。监管部门和交易所也可以在合约正式生效之前,加入一些合规性条款。
总结
区块链将继续为我们的信息交易创造新的可能。这些机遇会带来更加复杂的法律挑战,但同时也能推动立法的完善。期待未来的法律框架能够鼓励这项创新的发展。
注释 (↵ returns to text)- 首次销售指当专利权人自己制造或许可他人制造的专利产品上市经过首次销售之后,专利权人对这些特定产品不再享有任何意义上的支配权,简单说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再转让或使用都与专利权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