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合约的未来在这里!新加坡完成了首个记录在区块链上的B2B(Business to Buiness)合约。上周IBM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BTMU)就智能合约达成的合作本质上是私有化的,而本次区块链协议(MOU)则是首个B2B合约,任何人都能在区块链上获取和验证合约。
该协议内容是BLOCKCON(新加坡某区块链大会主办单位)和ACCESS(新加坡加密货币和区块链产业协会)之间的合作条款,采用了智能合约初创公司Attores的数字签名服务。两者的合作包括了有关BLOCKCON 2017的各类活动、市场推广和PR。
该协议的签名包含三方安全的私钥,记录在了区块链上,作为交易型事件的密码学证明。
来自Attores的大卫•默斯科维茨(David Moskowitz)说,将该协议记录在区块链上的独特优势就是,签名的过程会由区块链标记上永久有效的时间戳,成为一个历史性事件。
签署者的姓名和签字日期都会以加密形式的公钥呈现。这样就能确保合约的不可更改性。后续的任何更改都会导致其与合约细节中的哈希值不符,因此留下修改的痕迹。目前该合约细节可以在以太坊区块浏览器etherscan的公共账簿中查询到。任何人都可以在不直接接触签署者的前提下验证合约细节。
暂时还不是智能合约
虽然该区块链协议标志着现实世界合约数字化的一次进步,但它还算不上是智能合约。眼下它还只能算处于半智能化阶段,因为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只是这个交易型事件。该协议并不包含任何能够触发代码执行的要素。智能合约应该是符合IFTTT(If This Then That)逻辑的,只有在满足某一条件的前提下才会触发下一个动作。
bravenewcoin.com的创始人兼CEO弗兰•斯特拉纳伊尔(Fran Strajnar)认为,智能合约的创建是为了下一阶段的执行,因此如果智能合约中没有包含现实世界数据,它们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尼克•萨博
(Nick Szabo)在其文章“Formalizing and Securing Relationships on Public
Networks
”中解释了智能合约的起源。他把新一代的合约和自动售货机做了比较:只有在投币充足时,零钱和商品才会出来,这一过程由机器内部一个简单的编程系统执行。
参与方还就该区块链协议的发展给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一旦这种形式的合约得到普及,我们就会开始编写合约条款的代码。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合约也能由第三方进行安全托管,并且达到资金支付的目的。
那么究竟区块链中具有约束力的合约是否能取代传统的法律契约呢?尼克•萨博(Nick Szabo)曾表示,智能合约能使数字化的关系变得更加正式,其实用性远远胜过那些死气沉沉的纸质合约。从本次区块链协议的建立过程可以看出,纸质合约的签署过程完全可以由区块链代劳。至于这类合约的法律效力,Moskowitz和Strajnar都表示与传统合约无异。至于一些非量化条款,Moskowitz表示这些条款会由仲裁或人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