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跟朋友聊到的东西,出现在了你的某购物平台推送的广告中; 如果你恰好下载了一个网贷平台,并且注册成功,接下来你就会收到无数个网贷平台的推荐下载短信,或者电话。 这些问题是不是意味着你的隐私在互联网中是透明的? “隐私不是拿来保护的,隐私是拿来控制的。” 这句话或许跟我们以往的想法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权,为什么说隐私是要拿来控制的呢? 因为,隐私或许你已经没办法保护了。 “2018年Facebook用户信息遭受黑客攻击事件曝出、近5000万用户被分析公司用于分析干扰多国大选; 同年,万豪国际酒店5亿人身份信息泄漏事件发生; 近日,巧达科技操纵2亿人的简历身份信息、涉8亿人的数据灰色生意黑幕浮出水面......”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将一些权限授予我们的互联网设备,以便我们能更好的体验软件的功能,但我们其实很少能想到,这些权限能做的可能不仅仅是这些。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用户向软件开放权限,以便软件能为他提供更好的便捷服务,而代价就是软件将会收集用户数据,也就是侵犯用户的隐私。
大家应该都经常看到这张图片中的选项吧:
当你点了“是”之后,软件就会开始收集你的通讯录信息,这意味着什么?对你来说意味着你在这个软件中添加好友将更加方便,但对软件开发者来说,他将获得无数的用户信息。而这些信息,就来自你的通讯录。更可怕的还不仅仅是这个。
如果你的软件提示你打开麦克风权限,因为这样的话你在跟客服沟通的时候就可以发送语音,那你会打开吗?如果你将权限打开,那就意味着软件可以随时调用你的麦克风,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你没有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你也会发现广告的内容与你最近关心的内容相同的原因。
这意味着什么?只要你带着手机,你说的所有话都可能被监听。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在物联网、AI、云计算的技术加持下,数据化、智能化更是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经济时代,我们的隐私安全正遭受严重的威胁。
这让我们不禁产生困惑,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隐私究竟如何保证?
在2018年9月,第四届区块链全球峰会《区块链与隐私保护》圆桌论坛上,PlatON创始人孙立林、趣链科技CEO李伟等嘉宾认为,对于安全和隐私保护二者的关系应是:安全即数据在存储中不被窃取,而隐私则是数据在流通过程中仅交换需要交换的部分,而非把敏感信息透露出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隐私不是用来保护,而是用来控制”的原因,你保护的应该是你的数据不被窃取,而当你心甘情愿“泄露”数据以提高用户体验的话,那你的隐私就谈不上什么“保护”,而是“交换”。你用你的隐私换来了更方便快捷的体验。
但是,现在的软件开发者,是不会跟你谈“交换”的,你不给我数据,我就不让你用,你给了我数据,我也不会跟你进行额外的“交换”。
现在的我们面对的窘境就是,我们连我们自己的隐私都无法控制。
那有没有办法能让隐私的控制权重新回到我们自己的手上呢?
现在,被诸多国家、机构看重的区块链技术,或许将成为重要的控制隐私的手段。
2018年10月,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18)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在大会中,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吴军,在他的报告中说到:针对大数据带来的隐私隐患,他表示,区块链是可能的解决方案,这是由于其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这项技术将所有权、使用权和验证分开了,更好地保证了公正性;
二是较高的安全性,其理论上是无法破解的;
三是方便性,可随意合并打包和拆解,能很好地进行追踪,极大方便了溯源;
四是低成本;
五是透明化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