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区块链造就了很多的财富神话。“挖矿”加密货币,成为一种新的致富潮流。提起加密货币的“挖矿”,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铺满各种电线网线的厂房和风扇轰鸣的矿机,但其实,手机也可以“挖矿”,而且“随心所欲”,愈加成为一种新鲜时髦的玩法。
投资挖矿是需要一定资本的。从某种意义上,只要有搭配高端显卡和CPU的主机,总是能挖到各种币的。
相较于矿机挖矿,“手机挖矿”的优势貌似显而易见,因为这种挖矿方式看上去属于“零投入”,而且还能够随时随地“挖”。简言之,就是便宜、方便。
“手机挖矿”,就是用手机版的挖矿平台APP来进行同一类行为。这种“挖矿”方式几乎属于“零投入”——每个人都有手机,只要下载个APP就可以开始“计算”,因此便迅速走红成为火爆的“挖矿”方式。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搜索挖矿,马上就会出现一大堆应用,应用平台在宣传的时候也是老一套,保证不搞资金盘,不跑路,官方收币,永久稳定,让大家放心用手机“挖。而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现在智能手机的性能越来越高,完全可以胜任矿机。相对于专业矿机,手机便于携带,并且耗电小,几乎是0成本,想用就用不想用时就关掉。听起来多么省事多么方便,随随便便就把钱赚了,听起来是多好的事啊。可惜现实有这么美好吗?下面开始一一解读。
据介绍,目前我们常见的智能手机均有运算能力,理论上是可以进行挖矿计算的。而实际上,就算真的用手机挖矿,这种方式也没法与矿机挖矿的算力相比。单台ASIC矿机的算力可能是上亿台手机算力的总和。也就是说全世界所有手机算力总和抵不上一台ASIC矿机的算力。更别提几十台矿机组成的矿场了,相当于蚂蚁和蓝鲸的差距。所以什么智能手机越来越先进的说法就别提了,给你再进化十年都不够看的。是,你是可以挖矿,但你给我挖个几亿年吧。
很多人都想不劳而获,通过手机挖矿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因为除了硬件性能这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还容易被黑客利用,通过病毒软件窃取投资者的隐私信息。
目前来看,市面上的手机挖矿软件基本上是自娱自乐,不会给投资者带来太多收益。基本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类型:
一种手机挖矿APP其实就是病毒应用。今年有很多的恶意软件被曝光都是使用矿池提供的浏览器脚本来挖矿。这是因为浏览器的挖矿脚本配置非常的简单灵活,而且可以全平台化,所以容易被木马给盯上。所以利用脚本挖矿的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多。
而且更加可怕的是有很多人明明没有没有下载挖矿app,但是很多用来挖矿的木马依旧藏身于其中。而根据360发布的《2017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18年一月这几年中,安卓挖矿木马大概有1200多个。但是仅2018年1月查获的就有四分之一大概300个。让人不寒而栗。
第二种类型:
表面挖矿,实则搜集用户私人信息。打着挖矿的名义搜集数据,然后再将数据贩卖从而在其中获取获可观的利润。
网友称有一款名为“公信宝”的挖矿软件,被质疑靠“获取用户数据”来提升“算力”。在该软件的界面中,其要求用户通过人脸识别、支付宝验证、京东验证、学信网验证、运营商验证等方式来其“提升算力”。公信宝在官网称,其致力于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经济生态。平台有公信宝布洛克城,可帮助用户在全平台采集自己的数据,并通过分布式储存技术对数据加密保管。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数据的开放、授权和交易并从中分享价值。而“布洛克城”是“公信链”推出的区块链虚拟城市,未来可以在布洛克城进行社交、购物、交易等各类活动。 同时,布洛克城还提供赚取收益的机会,通过“挖宝”的方式,可不断获得GXS等各种奖励,GXS在虚拟城市充当购物和交易的代币。
第三种类型:
打着挖矿名义的游戏。它们往往以游戏的方式运营,像什么农场种花,养鸡,什么国王官员升职类的,还有的就买一个虚拟矿机,每天自动生产多少矿,等等。但都有一个特点:鼓励推广下线,每推广一个下线都会给很大的奖励……这种游戏往往是盯着用户口袋里的钱呢,不断让其投入资金,并且发展线下。
近日,苹果公司更新了其开发者行为准则,明确禁止使用iOS设备“挖掘”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新规定将限制耗费电池电量、产生过多热量或对设备资源造成不必要压力的应用,而这些限制均出现在挖掘数字加密货币的过程中。苹果官网的博客文章称:“应用及包含在内部显示任何第三方广告的应用,可能将无法运行非相关的后台进程,比如数字加密货币的挖掘。”
由此可见,“手机挖矿”绝大部分都只是套路而已。很多人想躺着把钱整了,还是趁早放弃这个念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