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由此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2018年9月15日,在“雷曼兄弟”破产十周年之际,数字资产研究院联合数理空间召开了“信任重建——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与展望”主题学术研讨会,总结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货币金融生态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
本次会议邀请了经济学家朱嘉明、黄江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桥水基金中国区总裁王沿、高德地图创始人成从武、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区块链专家邹均和邵周等专家学者作为主讲人,就全球货币体系、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战、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等主题与现场数百位参会者进行主题分享。
朱嘉明在主题演讲开始提出:新世纪以来两件事改变了历史走向:“9.11”事件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并从三个问题出发论述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他首先谈到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个反应,分别是:密码朋克运动、超主权货币方案、茶党运动和占领华尔街运动,并将四个反应匹配技术派、新兴市场、美国中产阶级以及平民等四类人群;然后从政策、经济结构、运行机制、技术变革以及主权性货币金融结构调整等方面梳理过去十年全球金融生态的演变;接着他认为,现在能看到的前景是:世界很快会进入到传统货币金融体系和数字货币金融体系并存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已经到来。
最后,朱老师得出以下结论:“金融危机”将趋于常态化;货币政策边际效益呈现递减;传统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趋于解体,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加密数字货币崛起已形成不可逆转的态势;股票市场作为传统资本市场的地位逐渐衰减。
以下为演讲全文:
今天是9月15日,为什么会选择今天?正如像主持人张宇先生开始向大家讲的,今天是雷曼兄弟倒闭十周年,我们把它称之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这件事到今天整整过去了十年。2008年的9月15日是星期一,十年后的9月15日是星期六。
在这里,我想提这样一个观点,不管在座的有多么年轻,都应该认识到新世纪以来的两件大事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而且影响还会继续。一个是“9.11”事件,另一个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秩序、地缘政治;后者改变了全世界的经济形态,特别是我们这次会议所关注的货币金融形态演变。两者交相呼应和持续影响,构成了我们今天宏观环境中的最重要的大背景。我今天主要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年间,世界究竟有哪些反应和对策?这里主要谈四个反应和四个对策,或者说世界性的反应方式表现在以下四件事,并来探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件事,2008年来自密码朋克的中本聪创造了比特币。为什么这件事情是意义重大的? 2008年的11月,一篇很短的论文登在一个由密码朋克主持的一个网站上,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篇小小的论文居然影响了世界金融形态的新走向。中本聪研究的不过是一种P2P的支付方式,可以摆脱第三方的影响和控制,从而避免因为第三方所造成的风险。
第二件事,2009年以中国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就国际金融秩序改革提出了方案。这个方案我们把它叫做“超主权货币方案”。2009年的3月27日,也就是在G20峰会前几天,当时的央行行长周小川,还有当时的副总理王岐山发表了文章,提出一个基本方案,就是为了解决世界金融秩序的非稳定状态,必须建立一个不由任何主权国家所控制的超主权货币,建立一个稳定世界金融秩序的货币基础。这个方案大家看到的结果就是我们刚才片子里所放出来的,并没有完全实现,最重要的结果是提高了新兴市场国家,主要是中国在IMF里的特别提款权的比重,比重提高了三个百分点左右。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IMF第三大股东国。
第三件事,茶党运动。这个时间节点也是2009年,发生的日子是美国的交税时间——4月15日。这件事影响很大,持续时间很长。这是一个没有领袖、没有中心组织、没有明确纲领的一次运动。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了奥巴马时代的政治,以及导致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的选举。
第四件事,2011年9月至11月的“占领华尔街”行动。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它的关注不够。“占领华尔街”行动一度席卷美国,影响了世界的主要国家和城市,除了中国。他们的口号就是 “我们都是99%”,他们提出要选择一天不消费,采取不消费行为来抵制这个走向了严重的贫富差别和资本控制消费、权力控制民众的社会。当然,它和茶党运动不一样,最后是美国政府采取极为强制清场,使这个运动沉寂下来。
现在比较这四个运动,比较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性的精英的四种反应模式的差别,是有意义的。
第一件事,以中本聪代表的密码朋克的比特币创造事件。中本聪表面上是个技术派,但是他是相当成熟的技术派。他真正的基础是密码朋克运动。他背后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隐私。基于这个观点,他们最终产生出与中央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所控制的法币体系的分离思潮和构想。在他们看来,现在各国的法币体系本质上就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数量,而数量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判断,特别是受制于政治家的判断。当代的货币主权的基础都是政府和国家的信用。特别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边界呈现模糊趋势。美国是典型国家。美联储并非完全独立,总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种分离思潮最后延伸出来的产品就是现在大家所讨论的以区块链作为基础的密码货币,或者说以比特币作为直接产品,而以区块链作为后台技术的一个体系。为了深入理解这件事,建议大家用一点时间来研究一下密码朋克运动,因为他们是开源的,和计算机开源运动,以及骇客群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个运动大概从7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种运动。
第二件事,关于超主权货币这个思想,我们发现这是代表中国,但又不仅是中国,而更是代表新兴市场国家。他们要求改变原本的货币金融体系,但是提出的这个方案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没有被接受?而方案提出方为什么没有把这个东西坚持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件事,茶党运动。茶党运动的主体是美国中产阶级。他们要求减税,主张“大市场、小政府”,主张保卫和维护中产阶级利益。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一运动直接针对的是奥巴马刚刚上台的加税政策。
第四件事,华尔街运动。占领华尔街,它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草根,是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所有在全球化和金融危机之后受到最大伤害的主体。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四个运动恰恰代表了四个反应,哪个胜出?谁也没有预见到的。到了今天,结果基本出来了,所有人不以为然的技术派,是所谓的密码朋克群体,是以中本聪和比特币为代表的比特币运动或者说区块链运动,不仅维持下来,而且产生日益扩大和深入的影响,从星星之火变成不可逆的态势。
第二个问题:在过去十年期间,全球货币金融生态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演变分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政策的演变。大家知道今天我们所谈的货币体系时间没有那么久远。我们今天的货币体系最早不过可以追溯到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但是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货币体系在尼克松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尼克松关闭了美元和黄金的窗口,使货币制度彻底脱离了贵金属的束缚,货币的发行权完全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来实现。那么从水门事件之前70年代算起,到今天为止,我们现在所说的货币体系不过40多年的历程。这样的货币体系体现出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央行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显著的,甚至是至关紧要的。然而金融危机之后,货币政策的效益逐渐的下降,下降的基本特点和原因在于每一个国家都采取了所谓的货币宽松政策。在过去十年里,世界主要国家究竟释放了多少货币量?至少是全世界GDP的一倍甚至两倍以上,中国是最多的。因此,这样的货币政策它有一系列的连锁效果,但是最根本的后果就是它导致了货币政策效益的下降。反过来它导致了所谓财政政策的上升。
第二个方面,结构性的演变。中国有很强的滞后,中国的家长和年轻人现在还认为投行都是有钱人的时候,投行的黄金时代早已悄然结束,商业银行的地位也是急剧下降。
第三个方面,运行机制的演变。我们这些年看到所有人张口讲基金闭口讲基金,就是讲银行、金融机构全面的崛起,就表示了传统的货币金融的组织架构也发生了变化,当然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演变。中国盛传的所谓蒙代尔的“三角不可能”原本就不成立,现在就更不成立了。因为他的三个不可能中的一个是不存在的,就是固定汇率制度。所谓的后布雷顿森林会议和前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差别就是世界的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进步到浮动汇率制度。在过去十年,我们清楚地看到,原本稳定的和互动的利率、汇率和货币供给总量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创新名义负利率现象。在北欧国家,甚至出现银行给贷款方补贴利率的情况。倒退二三十年,这样的情况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实施货币宽松政策是全球性问题,流动性过剩是普遍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源于政府的反危机,避免萧条的初衷,增加货币投放数量,最终传导到利率,而利率曾经是传统货币金融体系的核心所在。当利率常态被改变,不可避免地导致影响和干扰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预期,甚至经济增长预期。现在我们看不到利率像以前对投资产生那么强烈的影响,其结果就是现在不仅是物质生产产品过剩,而且是资本过剩。
第四个方面是技术性演变。我刚才跟山西一个朋友在聊天,讲到他现在有一个很大的新开发区,可遇到的问题是搞什么项目?资本从哪里来?这已经不再是80年代、90年代甚至2000年之后的金融生态和经济生态了。那么技术性的演变是很明显的,前几年大家谈的是金融科技,然后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到现在区块链金融的诞生。
最后是主权性货币金融结构的调整。总的来讲,这影响的是一个世界的货币金融形态与结构,就是像我前面讲的新兴市场国家持有货币体系的影响力最大,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作出相应的反应,以及影响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贸易战,他们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所谓的“三角不可能”,我说为什么不成立,就是在70年代以后,其中的一角,固定汇率制度已经不存在,所以它的前提有问题,当然就不对了。
这里一些结论,写在今天发给与会者的文章中,就是我写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十周年回顾与思考》。我把其中我认为更值得强调的四点写在这里:一是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二是货币政策边际效益递减;三是传统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趋于解体。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密码数字货币的崛起并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最后当然还有股票市场作为传统资本市场,过去的绝对主导地位正在被改变。
我着重说几句所谓的金融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内涵。如果把我们历史往后延伸,货币金融体系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非稳定性。只是在每个历史的时点中,我们都会误以为所存在的货币金融环境具有稳定性,其实是没有那么大的稳定性。以美国为例,仅仅从过去一百年间就完成了几次大的货币体系改革和演变。我们知道一百年前的美国已经有美联储,但是那时候谈不上货币政策,因为美联储本来是个私人金融机构。在美国已经有美联储的情况下,政府对货币金融有一定的政策影响的时候,美国的货币制度在一百年前是什么呢?是复本位制度,就是金和银同时支撑美国的货币体系。在一百年前的此时此刻,美国的每一个大区域都有一个央行的分行行长,就是所谓的美联储的分行行长,他们有权力签署美元。后来美国在1934年提高了美国白银的价格,这也影响了中国废弃了银元,建立了法币体系,这一切也不过80年左右的时间。
第三个问题,关于金融货币体系的未来前景。近二、三年的大量的事实说明,世界很快会进入到传统货币金融体系和数字货币金融体系并存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开始了。数字金融体系可以分为政府主导的和政府不能主导的。我们现在看到前几天,9月10日,美国纽约金融服务部同时批准了两种基于以太坊发行的稳定币,分别为Gemini 公司发行的GUSD和Paxos公司发行的PSD,这是一个很大的举动,其实就是允许私人金融机构交易和美金对应的接受政府管制的数字货币。这件事对美国,乃至世界金融货币生态的长远影响,需要认真观察。可以这样思考:从现在开始,美国其实已经进入到21世纪的复本位时代,它的影响千万不能低估。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看到不受政府控制的加密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基于区块链所谓的TOKEN的蔓延。针对这种情况、这种生态变化,我希望今天的与会者从更大的历史角度和更宏观的背景下去关注。一个绝对垄断的、以1971年8月15日作为时间节点的、纯粹由政府控制的、以政府信用作为基础的纸币时代,正在被一个新的21世纪的所谓的复本位时代所替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同时存在着两种信用,这是最深刻的变化。信用之一是建立在政府基础上,这是法币的特点;同样另外一个崛起的信用体系不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维系的一个信任体系。现在看来,谁也没有想到2008年金融危机十年之后的今天,会派生出这样一个结果。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为什么不早不晚,仅仅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的数个星期,即2008年11月中本聪就可以提出来P2P的那篇小论文?原因很简单,三个条件。条件一,技术完全成熟,包括数学、密码、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条件二,深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刺激。金融危机刺激的核心后果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发现谈了半天,他们有一个主权没有,就是财富主权。因为财富的尺度不在他们手里。条件三,大家认为所谓货币是可以非国家化的,而这个思想是可以被实践的。这样的一个历史环境就自然而然地在那样的时点中碰撞出这样的结果,我们至今不知道谁是中本聪,但是我们见过中本聪的主要成员,他们在当时做这样的事情和做了这样的创造,不是随机的,是自觉的,不是任意的,是认真的。
总之,在世界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讨论过去十年发生的相关重大事件,解读这些事件的背景和关系,我们会发现真实的历史过程远比我们以为的要精彩、要深刻。
谢谢大家!
(来源:零壹财经·Bi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