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曝华住旗下酒店用户数据信息在暗网交易,泄露数据涉及到1.3亿人;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遭遇司机奸杀,滴滴打车陷入“罪与罚”的舆论审判;自如、蛋壳因抬高租房价格引发民愤被声讨;P2P互联网金融频频暴雷潜藏巨大社会风险……
互联网,怎么了?
过去20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无疑是令人振奋和惊喜的。纵然充满色情、暴力、赌博、犯罪信息,而我们还是相信互联网是进步的。但是,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互联网在走向封闭、垄断、堕落以及滥用私权。
还记得,互联网曾为我们唱出自由的宣言,如今他在走向集权。谷歌当年的口号是“不作恶”,反应了互联网权力的可怕一面,可惜这一互联网的教条性准备已被移除。不仅是中国,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是惊人的,互联网企业权力隐藏在我们身边,“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或控制着选举、消费和出行。
一、数据霸权,收取“数据税”
我们一直认为,互联网是平等的,然后我们却一直在像他们“纳税”。互联网所产生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在中心化数据库中。你在Facebook、谷歌、淘宝上的所有数据都被服务器记录,而作为数据生产者的你却无法保存,无法控制,无能为力。更可恶的是,数据已然成为互联网巨头们最为核心的资源,并以此生产强大的数据霸权和利润。
我们在互联网上几乎所有行为,都以“数据”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并加以分析使用。这些大数据能够分析出你的行为偏好、消费喜好,甚至性格取向,进而推送各类消费、投资、信息,几乎控制了我们在网络上视域所到之处,近乎无声地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决策,甚至是主导。他们知道你下个月何时需要购买何种品牌的牙膏、药品,如果你更换了廉价品牌,他们会分析你是否“消费降级”,进而帮你匹配次级的“消费套餐”。在GPS的导航上,汽车在哪儿加油、你在哪吃中午饭、开车是否稳定,都被数据分析所主导。这些数据甚至可能被金融机构使用,你的汽车贷款、消费贷款、汽险、寿险也可能受影响。
今年Facebook陷入“数据泄露丑闻”,美国参议院商务、科学与交通委员会(Senate Commerce, Science and Transportation Committee)和参议院司法委员会针对Facebook 举行了一场联合听证。扎克伯格被各种尖锐的问题围攻,其中一名议员问及“Facebook在窃听用户说的话?”扎克伯格婉转地回答:“我们允许用户在上传分享自己拍摄的视频,这些视频的确有声音,我们也的确会记录那些声音,并且利用对这些声音的分析来提供更好的服务。”
有时我们或许不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只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想你知道我“消费降级”,更不想被你操控。数据霸权就像美元霸权,用户越使用,他的权力就越大,数据量越大,数据价值就越大,收取的“数据税”就越多。当你越依赖于微信、京东、高德、滴滴打车,他们就越“了解”你,而你的决策越被控制。我们很多用户常常被“大数据杀熟”,几乎每天都在缴纳“数据税”。
二、垄断霸权,潜藏“作恶”风险
自由是互联网的基因,而垄断也是其硬币另外一面。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与钢铁、铁路、石油、电信、自来水、航空、汽车、证券市场一样形成垄断格局。与当年洛克菲勒、摩根、卡内基等托拉斯相比,Facebook、谷歌、亚马逊、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的垄断霸权有过之无不及。
阿里系和腾讯系已然成为了庞大的垄断帝国,腾讯和阿里分别控制400多家公司、250多家公司,统治力渗透到交通出行、金融、医疗、零售、住房、媒体等各个领域。其中,腾讯具有代表性的有京东、美团、58同城,阿里有蚂蚁金服、新浪微博、苏宁云商、菜鸟网络等。
网络效应助推互联网企业快速形成垄断之势,构成以亿为单位、覆盖全球的用户规模。Facebook、谷歌、微信、支付宝等平台超过亿万级的流量入口,这些流量进而分配给旗下网络,构成流量循环和大数据库。这是一种“赢家通吃”的游戏,一旦形成亿万级流量的基础平台,进而可以控制整个行业生态。
这种强大的垄断地位,到底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不利影响?前两天特朗普公开批判谷歌“倾向性”:一搜都是我的负面新闻。特朗普认为,谷歌等机构正在压制保守党的声音,并选择性的隐藏信息和新闻,他们控制着我们能看到和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纽约时报》记者萨塔里亚诺(Adam Satariano)称,特朗普此次的言论可能是基于福克斯网络主持人周一晚间的评论,他们报道了一家保守派网站进行的一项所谓“不科学研究”,显示谷歌网站96%的“特朗普”搜索结果来自所谓“左翼网站”。谷歌方面28日也回应并否认有政治倾向,“我们从未通过对搜索结果排序来操控人们的政治情绪。”
在电视机时代,电视台是美国总统候选人获取选民支持的重要渠道。如今,互联网正在影响选举结果。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谷歌操纵搜索来影响政治倾向性,但是如果谷歌、Facebook真的“作恶”,美国民主政治将受到挑战。我们也不知道微信聊天、百度搜索、支付宝支付是否被监控。更严重的是,如果他们“作恶”了,我们也一无所知,也无证据,但这显然让人不安。
三、金融霸权,打击实体经济
互联网一旦与金融资本结合,进而转入实体经济,后果不堪设想。在中国,互联网裹挟金融资本,打着创新旗号,大肆进军实体经济,以崔古拉朽之势,对实体产业构成降维打击。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实际上就是租车,被互联网企业披上科技创新、共享经济的外衣后,成为了中国“新四大发明”。于是,中国各大城市,满大街五颜六色、到处乱堆砌的共享单车,而广大租车门店、许多自行车销售商几乎一夜死光。
真是科技创新、共享经济的魔力吗?其实不是。互联网加上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构成不正当竞争,这才是实质。租车行的自行车不能随意堆放,否则被城管收走;而共享单车在随意摆在大街上。虽然后来城管也干预,但是共享单车占用道路公共资源,是否应该收取费用?如果收取公共资源占用费,共享单车自然无法消灭租车行。另外,共享单车企业挪用用户押金,是否构成犯罪?如果租车行老板将用户押金占为己有不归还,情况又会怎样?
政府提倡金融资本脱虚就实,意在引导金融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然而,互联网金融资本在实体产业中掀起的腥风血雨,甚至影响民生,引起民愤。手握金融资本的互联网租房平台,大肆高价抢占租房房源,宁愿空置而恶意抬高租金,许多人被迫搬离到北京六环以外。P2P平台,在风控失当的情况下,肆意贷款,甚至向大学生贷款,导致社会问题频发。还有电子商务,很多人说实体店也卖假货,淘宝卖假货只是将假货搬到了网上而已。其实这是偷换了概念,如果沃尔玛、王府井像淘宝、拼多多一样公开大肆卖假货会怎样?必然遭遇重罚,那么为什么淘宝、拼多多可以公开卖假货?又如滴滴打车,出租车公司在监管之下比滴滴打车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安全成本,而滴滴打车为何可以无视安全而存在?
互联网行使金融霸权、创新特权,获得各种“豁免权”,构成不正当竞争。互联网裹挟金融资本在实体产业“作恶”,金融资本是幕后,互联网是打手,二者联合抄底实体产业,割实体经济的韭菜,进而炒作“大数据”、“新零售”、“区块链”等概念上市套现走人,留下实体经济一地鸡毛。炒商品不可怕,炒资产也不可怕,最怕炒公司,炒实体产业。
政府监管:技术创新与“作恶”两难选择
接连发生的互联网企业“作恶”事件,让很多意识到,互联网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资本可怕的一面。掀开互联网友善的面纱,漏出的是血腥的爪牙。我们一度认为,国家可以监管好互联网。但事实上,担心阻碍技术创新,世界各国几乎都对互联网报以宽容的态度,甚至纵容。广东交通厅对外称:滴滴拒绝数据接入接受监管。如拼多多都是用资本降维打击快速扩张,然后打着技术创新概念上市套现退出。当前金融资本在全国大范围收购药店、零售店、理发店、培训机构等,进而以“大数据”概念上市退出。这是金融霸权问题,在中国尤其显著。
又如垄断霸权问题。欧洲是反垄断的中心,对微软、谷歌发起过多次垄断审查,然而互联网的垄断确实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互联网的垄断效应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其垄断地位并不完全牢靠。与铁路、石油等垄断不同,互联网技术迭代非常快,巨头一旦在下一代技术创新中失去先机,垄断市场可能瞬间崩塌。强如微软,也在谷歌、Facebook的挑战下日渐式微。强如腾讯帝国,也差一点错失微信遭遇灭顶危机。国家监管是必须的,但是反垄断的方式并不是好的监管方式。
再如数据霸权问题。美国国会议员纵然百般质问扎克伯格,但是似乎对其无可奈何,因为我们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今年5月25日,欧盟《GDPR》(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正式实行。虽然该法案仅适用于欧洲公民,但是影响却极其深远。GDPR主要内容是关于欧盟境内的公民数据应该如何被公司所使用,引入严格的新规则,以获得人们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同意。对消费者的数据,公司需要以一种明确清晰和可接受的方式主动询问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利要求组织删除它们的数据。消费者能够获知它们的数据如何被收集、处理和分析。同时,它们也有权利要求以机器可读的方式获得自己数据的副本,以便可以将数据带到别处。不可否认,GDPR无疑是进步的,但是依然无法满足确保数据安全及不被利用。因为数据都存储在互联网中心化数据库中,如何界定私人数据和公共数据?如何监管数据使用?
政府在互联网监管上的矛盾,类似于对市场经济的管理,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不管,担心技术“作恶”,管,担心阻碍创新。如何管,又是个难题。
“不作恶”,区块链让互联网回归技术中性
技术无罪,技术是中立的;资本无罪,资本是逐利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生病了。这病,政府不好治。
区块链,或许是剂良药。
区势传媒Locke在《通证经济: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认为:技术实际上在化解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区块链与互联网一样都是通过技术的手段,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扩展市场边界,降低政府干预程度,提高政府调节的公平性,降低资源错配率,促进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我们一直强调,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区块链+”重构实体产业的生产关系。但是,区块链最重要的、更为艰巨的使命应该是“让互联网回归技术中性”!
区块链的药方:一是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二是通证。
区块链网络是一个无人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私人数字资产或数据被记录在账本之中,可以完全做到资产私有化确权。“你的就是你的,谁也拿不走”,这一进步无疑是革命性的。在区块链网络中,没有中心化网络复制私人数字资产,没有人可以篡改私人资产,进而打破数据垄断,规避数据侵权。区块链网络,几乎能够同时满足数字资产全球化流通、私有化确权、私密化保护三大需求,解决数据侵权、数据安全、数据垄断三大问题。
2009年Satoshi Nakamoto开发的区块链网络向世界证明:存在一个不被任何人篡改的私密网络。区块链网络甚于政府,用分布式账本没收了互联网的数据霸权。一旦数据霸权被限制,垄断霸权也将受到挑战。不排除区块链的网络效应甚至更甚于互联网,因为区块链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覆盖面。但是,区块链的垄断权将被约束,甚至向中性回归。在区块链网络中,信息公开透明且“无需信任”,区块链的自治特点最大限度上兼顾公平与效率。
在区块链中,通证是一种权益集合凭证,且保护用户的权益不被剥夺。通证经济,是对权益的再分配、再激励,具有分权、降维和流动性特征。通证的存在,特别是多通证,实际上在分化互联网数据霸权、垄断霸权和金融霸权。没有通证授权,互联网无法获取用户数据,变成无源之水。用户通证,还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决策权、建议权、监督权和听证权,更大限度地防止权力滥用和技术“作恶”。与滴滴打车相比,分布式打车软件用户在改善打车安全与体验方面更具话语权。
微信、支付宝、谷歌、Facebook、高德地图、安卓操作系统已经构成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成为亿万用户的生活方式。对于用户而言,替换成本极高,一旦技术作恶,给用户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还记得当年的“3Q大战”,腾讯和360公司逼迫用户“二选一”,闹得沸沸扬扬,用户苦不堪言。当替换成本很高时,用户要谨防企业以此作恶,因此用户应该享有更多的权力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在区块链网络中,可以通过通证给予用户更大的权力,对于伤害用户使用的决策或产品迭代,用户具有建议权、听证权、参与权、决策权等。
技术本无罪,只是人性作恶。区块链,让互联网回归技术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