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公司能够赶上风口,平安落地化身为独角兽。
在虚拟货币的风口,这些幸运儿包括全球矿霸比特大陆,交易所如中国的火币、美国的P网(Poloniex)和B网(Bittrex)等。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在币圈赚到第一桶金的大佬们,近来各种撒币,新业务、新投资、新市场,动作频频。
看似眼花缭乱的布局背后,究竟是币圈独角兽们的马太效应、乘胜追击,还是四处突围、疲于奔命,在内忧外患的行业背景下,很难给出肯定的答复。
大佬很忙
曾几何时,虚拟货币总市值最高8139亿美元,24小时成交额700亿美元,单一币种年增长最多超过100倍。如今短短半年时间,币圈俨然换了人间:总市值跌破2000亿美元,蒸发超过75%。今年上市的币种87.5%处于长期破发中,成交惨淡。
但这不妨碍独角兽赚得盆满钵满。
比特大陆为例,其生产的矿机占整个矿机市场70%的份额,今年第一季度营业额约20亿美元,估计高达150亿美元,碾压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京东;火币等交易所也是日进斗金,估值数亿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火币前不久还豪掷将近1亿美元控股香港上市公司桐成控股,尝试曲线进军香港资本市场。
除了谋求上市,手握重金的大佬持续拓展新市场,特别是在那些对于虚拟货币还很欢迎的国家和地区。
近日,老牌交易所B网收购了马耳他区块链公司Palladium 10%的股权。在此之前,B网已经与Palladium合作发布全球首个"首次可兑换代币发售(ICCO)"——类似于可以将代币兑换为公司股票的ICO。
而双方合作深化的背景是,马耳他总理Joseph Muscat在公开场合明确表态欢迎虚拟货币交易所,显示该国对这一新兴业态的包容和认可。
实际上,火币在市场方面的拓展更加积极,多个国家都设有办公室,比如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中国,虽然其交易所业务被迫关闭,火币仍布局有多个区块链相关企业,包括矿池项目、钱包项目等。
不难看出,火币董事长李林和火币集团的布局仍然围绕交易所展开,基于这一核心业务,拓展上游挖矿、下游支付等,以此打造完整的交易所生态。
通过业务拓展和投资,比特大陆也在打造自己的生态,以挖矿为核心的生态。
比如,其在社交媒体上推出了能够挖掘加密货币的wife路由器产品,并向比特币现金(BCH)数字广告平台tribeOS投资300万美元,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加密货币挖矿设施公司也宣布营业,预计明年初开始挖矿业务。
更多的平台则围绕虚拟货币交易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不断进行创新产品、深化服务。比如,P网宣布新上线EOS,并开放USDT、BTC和ETH交易对。美国另一家交易所Coinbase正在考虑推出比特币ETF,并已经向资产管理公司BlackRock寻求帮助。
头上的剑
四处出击带来的强势很可能只是表象,且不说虚拟货币行业大幅度的市值缩水、交易低迷,单就越来越紧的全球监管态势,就像悬在币圈及其大佬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刺破行业发展的最后果实。
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对于虚拟货币的监管同步趋严。美国更是在去年推出一项法律,对虚拟货币运营商从保证金、限额等方面进行要求。而名噪一时的比特币ETF项目,美国监管部门正在重新评估其发行的合法性和风险性。为隔离风险,火币美国公司干脆与火币股权切割,独立运营了。
各国政府还在从人员、系统等方面加强虚拟货币监管。日本金融厅(FSA)从下一财政年度开始,将增加12个虚拟货币相关负责检查和监督的人员,以加强对虚拟货币公司的检查和审计工作;还将建立专门的系统,以便更加稳定地对虚拟货币交易所进行现场检查。
当然,不排除仍有像马耳他这样的国家或者地区,欢迎和支持虚拟货币发展,或者在虚拟货币方面存在监管空白,比如中国台湾,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币圈新的落脚点。
努力向这些地方拓展,可能是币圈大佬顽强续命的重要途径,但在虚拟货币监管收紧的全球态势下,这种政策红利能够持续多久值得商榷。或许,大佬们不能再执着于传统的挖矿、发币业务,而应该更多地考虑虚拟货币本身的价值,至少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做些与币无关的业务。
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向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货币,在成功淘金之后,利用资本积累反哺区块链技术发展,推动区块链在数据安全、版本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比如,火币投资的区块链项目OrigoNetwork,一个分散式隐私保护应用程序平台,支持链上链下的混合共识协议和分片技术,可通过结合零知识证明和专有隐私协议来保护数据输入以及输出和交易的隐私,可应用于金融交易、保险、个人资料、物联网等多个领域。这是币圈拓展区块链业务的不错的案例。
遗憾的是,火币投资的项目绝大多数仍与虚拟货币和交易所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