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心理学上,选择性知觉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它强调人的主观因素,承认每个人不可避免的“偏见”。
人在知觉事物时,碍于事物纷繁复杂的物理特性,以及个人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目的和任务、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事物对个体的意义等主观因素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对同样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千差万别,受选择性知觉影响,大部分时候,人只会看见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人只会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本来就带主观色彩,投资市场上投资者往往根据主观因素判断牛熊,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总是有多空两军对垒的原因,每个人都是有“偏见”的,市场很难达成一致认识。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也是对选择性知觉的延伸,个体的逻辑偏狭与市场走势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价格波动、牛熊交替。
对比特币的认识上,人们也受选择性知觉的影响。且不说“比特币有没有价值”这种低阶辩论就已经吵得不可开交,哪怕认知深度已经高很多的业内人士,对比特币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目前业内大多数人对于比特币的理解,主要分为支付货币和金融资产两大流派。货币派期望比特币能像货币一样被使用和流通,持有比特币可以在越来越多接受比特币支付的商家那里购买房子、车子、牛奶和面包;资产派视比特币为数字黄金,期望比特币物以稀为贵,成为越来越多人首选的保值增值工具,甚至成为各国争相囤积的战略储备资产。
比特币是支付货币还是金融资产?未来会如何发展?本文尝试做一下分析。
01 比特币白皮书
再回到最初的梦想,让我们读一下中本聪的白皮书,白皮书的标题写道,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单从字面意思来看,中本聪想要做的电子现金似乎是更注重货币属性,而后面加的“系统”一词又让事情变得没那么简单。
什么样的系统后来我们都知道了,比特币是巧妙融合P2P网络、密码学、共识算法等已有技术的区块链系统,数据以区块(block)为单位产生和存储,按时间顺序连成链式结构(chain),彼此独立的节点共同参与数据的验证、存储、维护,具有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优异特点。
诞生于金融危机的比特币,本就是因不信任中心化的公司、组织或政府而设计,也延续了密码朋克多年来的保护隐私梦想。“系统”是结果更是手段,它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让多个基于零信任基础的节点达成共识,并保证了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它设计了激励措施、启用了工作量证明机制,提高参与者维护的积极性;它“使得在线支付能够直接由一方发起并支付给另外一方,中间不需要通过任何的金融机构”。
支持者变身“矿工”通过挖矿维护比特币网络,保障比特币网络数据的正确性及不可篡改,一定数量的比特币被当做“激励”给予参与维护比特币网络的矿工。从这一层面看,比特币拥有可以锚定价值的资产属性,基本价值由电费及矿机综合测算下来的成本决定,再后来由于网上市场流通、突破外汇管制等使用价值和超越货币竞争对手、成为数字黄金的期望溢价,比特币做为资产的价值越来越丰满,激发了市场的强烈想象预期,受到热烈追捧。
综合来看,比特币的初衷似乎是想创造一种“去中心化”的能够“点对点”传输的加密货币,为保障其功能实现而设计的区块链“系统”让比特币有了资产属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该系统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资产价值及功能、期望溢价,使比特币具有货币及资产双重属性。
02 支付货币之路
在上一篇文章《试论虚拟货币全球监管的未来》中,我们仔细梳理过各国的监管政策,目前绝大部分国家依然对比特币没有确定性的态度和法规,承认比特币合法的部分国家中,有视比特币为“外币”或“与货币等同”的,也有视比特币为资产或大宗商品的,全球离达成统一共识还有相当距离。
持比特币不会成为通用货币观点的人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前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她曾表示:类似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是“高度投机的资产”,“无法成为法定货币”, 目前它在“支付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而且它“不是稳定的价值储存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曾撰文表达过类似观点。
除了打击洗钱和犯罪、确保人民群众资金安全这一类台面上的话,维护绝对权威、从根本上掌控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是各国央行的根本诉求,不客气的说,政府是比特币做为通用货币广泛流行的最大障碍。
在《试论虚拟货币全球监管的未来》一文中,我们总结过,总体来看发达程度越高,越接受比特币,发达程度越低,越不接受比特币。这一现象有科技人文发达程度不同造成的接受和认知能力差异,根本原因在于,越不发达的地方,法币信用大概率越不稳定,官方对比特币的打压自然也就越明显,这是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必然结果。
让货币派支持者欣慰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对比特币的货币属性给予了支持态度,比如日本内阁于2016年3月通过投票将比特币和数字货币视为数字等价货币,日本国内也出现了较多支付应用范例。虽然难以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一致共识,这些相对宽松的政策和积极尝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让比特币的货币化尝试得以延续、发展。
03 金融资产探索
信用货币时代,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居民加杠杆进行过度消费,2008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印钞变本加厉,百姓实际财富不断缩水,跑赢通胀成了投资理财必修课。
比特币因总量有限不超发的特点,在不断膨胀的金融资产里显得鹤立鸡群,又因成百上千倍的上涨吸睛无数,再加上比特币贮藏、携带方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配置比特币,将其做为价值贮藏工具。
想要为比特币找到一个合适的参照物进行估值还比较难,它太过新潮、又太过复杂。虽然总量有限、挖矿生产方式类似黄金,但它比黄金有更丰富的网上交易功能;虽然使用范围和自由度上超越很多法币、大有追赶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趋势,但它又有总量有限的通缩效应。不管以黄金储量、货币供应量还是全球生产总值做为参照,比特币都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
自2013年比特币大牛市后,比特币俨然成为各路媒体尤其财经媒体的明星,媒体报道铺天盖地,提供实时行情数据的媒体不乏彭博终端这类财经大鳄,比特币已完成由极客玩具到受大众欢迎的新兴资产的华丽转身。
为得到保障和认可,各国比特币支持者也在积极呼吁政府立法承认比特币金融资产地位,部分国家和地区做出了回应,大多数国家仍采取观望策略。
04 未来会如何
各界共识没有达成、监管政策没有明确之前,单说比特币是货币或资产都为时过早,在炒作风气盛行的当下,比特币更多的时候是做为投资投机工具而存在。入局炒币者为比特币摇旗呐喊,很多狂热的信仰者并不了解比特币的历史,更不去深究它的产生背景、现实意义,买入并持有的唯一原因是能以更高的价格转手卖给别的“信仰者”。
客观来看,比特币成为通用支付货币的路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满足相当苛刻的条件:
(1)足够多的接受群体。需要得到监管当局的支持和认可(至少是不积极的打压)、大量接受比特币支付的商家、足够多持币用户或习惯使用比特币支付的用户。
(2)足够好的用户体验。支付工具要好用、交易确认的速度要足够快。
(3)足够便利的兑换场所。可以满足用户快速购买比特币以用来支付、可以满足商家快速兑换成目标法币。
(4)足够稳定的汇率波动。用户买入比特币、完成支付、商家卖出比特币的时间周期内,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要小。
目前从业者也在积极围绕这些环节开展工作,推广布道比特币、争取官方及传统货币市场认可、发展支持商家、安装比特币ATM机、开拓法币充值兑换渠道、建设有足够交易深度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部署RSK研发支付应用场景等等。
得益于媒体的推波助澜,比特币因暴富效应和保值增值属性受到越来越多普通人关注,投资比特币的人群逐渐扩大,比特币的金融资产地位持续攀升。虽然屡遭拒绝,美国比特币行业的各路创业者丝毫没有减弱推动比特币ETF上市的努力,或许大量机构参与比特币交易的时代离我们已并不遥远。
日益火爆的加密货币市场也令各国央行被迫对其加强关注,除了制定相应监管政策以外,做为监管者的央行,核心职能除了货币发行和管理以外,还有管理国家官方持有的黄金和外汇、优化资产储备组合的任务。随着加密货币热潮的日渐升温,央行购买加密货币做为储备资产并非天方夜谭。
比特币安全可靠、流动性好,可以全球全天候交易,既可利用其货币属性当做外汇储备应用于国际贸易,又可做为储备资产进行多元化投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就曾对各大央行发出警告,称加密货币将带来巨大颠覆。随着比特币价格上涨,官方持有数字货币作为储备资产的压力也会上升。
监管也好、储备也罢,各国央行对比特币的态度必然五味杂陈,甚至一些动作只能秘密进行,即使他们已经开始投资加密货币,也不要指望他们会公开这些信息。毕竟,比特币为革命而来,对他们的立场并不友好。
*全文完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作者:比特币时光 本文首发于资讯,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