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发布了《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对我国区块链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分领域发展形势、金融领域应用发展情况、实体经济领域应用发展情况、产业发展趋势和法律政策和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介绍我国区块链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针对《白皮书》中区块链法律保护和标准部分进行解读,以期从业者更好地理解目前我国对区块链技术的法律保护状况和区块链行业标准制定状况,合理布局企业战略发展。
一、区块链技术的法律保护
《白皮书》中对区块链技术的本质作出定义,即将区块链技术视为计算机技术进行保护,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对区块链技术的法律保护大体仅限于专利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和刑法保护三个方面。本文对该部分的法律保护内容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块链技术的法律保护进行分析:(1)著作权的保护;(2)专利权的保护;(3)商业秘密的保护;(4)刑法的保护。
(一)著作权的保护
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软件著作权人对其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享有著作权,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即产生,受法律的保护。相较于专利权申请来说,著作权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审核标准较低,审核期限短,区块链技术开发方一般在两个月内就可以获得相应证书。同时,著作权保护期限也较长,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转件著作权,保护期截止至软件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但是,著作权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由于著作权对于新颖性的要求较低,因此其他区块链企业可能会通过对该项计算机技术稍加修改,然后申请新的著作权证书。
(二)专利权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最新版的《专利审核指南》,计算机的语言及计算规则、计算机程序本身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不授予专利。
专利权保护范围的计算机程序发明,指的是为解决发明提出的问题,全部或部分以计算机程序处理流程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执行上述流程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对计算机外部对象或内部对象进行控制或处理的解决方案。
例如计算机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工业过程、测量或测试过程控制,通过计算机执行一种工业过程控制程序,按照自然规律完成对该工业过程各阶段实施的一系列控制,从而获得符合自然规律的工业过程控制效果,则这种解决方案属于技术方案,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
通常来说,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记账技术优化产业链流程的特征符合上述技术方案的定义,但实际申请的结果还需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并非所有区块链技术都能符合上述专利申请的条件。
专利权保护的优点是保护程度高,专利权人的权利也较大,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拥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权。但同时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方面是审核标准较高,保护期也比较有限,以发明专利为例,其保护期仅为20年;另一方面,发明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人提出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为准,因此如果区块链技术企业不能对其技术应用范围进行明确说明的话,很可能会出现遗漏保护内容的情况。
(三)商业秘密的保护
我国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相关条款分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中。因此,以我国目前的法律发展状况来说,利用商业秘密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保护存在一定的应用难度,需要结合个案来进行分析。
(四)刑法的保护
除上述民事手段的保护措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的保护是我国法律赋予区块链技术权利人的最后一道法律保护屏障,同时其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最为严厉。如果权利人采用著作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法律保护手段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法律保护效果的话,那么在相关方严重侵害权利人权益的情况下,权利人可以采取《刑法》层面的保护措施,具体依据侵犯手段、侵犯程度予以认定。
二、区块链技术行业标准
《白皮书》中同时提到了对我国目前区块链行业标准的制定进展:
(1)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国内区块链领域的优势企业于2016年10月成立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发展论坛,先后研制并发布了《区块链参考架构》和《区块链数据格式规范》两项团体指标;
(2) 2017年10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研制了国内首个区块链领域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参考架构》。
目前行业内仍需要具体、适用的技术标准,尤其是目前我国仍处在技术研究的最前端的优势地位的情况下,以防止区块链技术被滥用、误用,同时保护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应用受到合法保护。
区块链的商业应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仍是各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如何更好的利用技术本身,避免沦为概念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对于从业者来说,把握这一趋势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潜心研究。